
10月30日上午,在十总镇育民村的高标准农田里,金黄的稻浪翻滚起伏,四台收割机正穿梭其间,忙碌作业着(见上图,钱吴蝶 摄)。
“你看这机器跑得多稳多快!以前人工割稻,一个人一天顶多收七八亩,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就能收60到70亩,4台机器两天就能把村里的300亩水稻收完。”站在田埂上,育民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将林指着作业中的收割机,语气里满是自豪。他脚下的高标准农田田块平整集中,这正是机械化作业的“底气”。
育民村现有耕地6200亩,其中已有94.5%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朱将林介绍:“我们在2018年成立了育民合作农场,目前除了300亩土地,其余都已流转给村里的大户了。今年水稻亩产大概1000到1200斤,小户基本收完了,大户半个月之内也将全部收割完成。”
从“挥镰忙”到“机器收”、从“靠天收”到“按计划收”,机械化不仅提升了秋收效率,也大大改写了秋收节奏。“以前秋收最怕下雨,稻子倒在地里收不及时,很容易发霉。现在不一样,收割下来的稻子直接拉去烘干,一点不耽误。”朱将林口中的烘干机是育民村自2020年起陆续采购的10台设备,每台一次能烘粮12吨,一天半就能完成一批烘干作业。
耕有双铧犁、种有插秧机、管有无人机、收有收割机,新式机械作业让水稻的种植、收割、烘干等更加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的同时也让农户们尝到了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甜头。“今年我们还新建了育秧大棚,等到明年五六月份就能直接在大棚里育秧了,到时候效率又会进一步提升,管理也会更加系统化。”朱将林告诉记者。
从高标准农田的“量”到机械化的“智”,这是育民村用智慧农机种出来的“丰收答卷”,也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