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本,公平是教育之基。近年来,我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布局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走进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上空,校园内绿树成荫,整洁美观,现代化的教学楼与塑胶操场相得益彰。“同学们,紫丁香花是什么颜色的?”“对,是紫色的……”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吴爱琴老师正在运用多媒体设备为七年级培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让学生们理解了抽象的花语。
“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我们老师在这工作很幸福,教学条件好,多媒体设备用起来得心应手。”吴爱琴说,“虽然这些孩子特殊,但他们在这里非常开心,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同样享受阳光下的公平教育,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篮球场上,少年们挥洒着汗水,奔跑、跳跃、投篮,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活力;行知馆里,模拟在公交站乘坐公交车,学生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有序找好座位还主动让座;客房服务部内,孩子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有模有样地整理房间被褥、床单;咖啡奶茶吧里,孩子们在调制各种可口的饮料……整个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区委、区政府斥资100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了异地改建搬迁,在南通率先实现了残疾学生免费享受15年一贯的教育。”校长陆灵俊表示,学校将秉承“艰苦自立”的校训,坚持“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的理念,打造“阳光教育、教康互补、生活化课程、个别化教育”四张名片。孩子们的舞蹈跳上了央视的舞台、排舞操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运动队拿到了省残奥会的金牌,学校党支部还荣获了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十三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1.90亿元,新(迁、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南山湖小学、银河小学等义务教育学校18所。全区“控辍保学”率100%,实现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公民同招,免试就近入学”。2022~2024年,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30623人次,补助金额1927.53万元。2024年拨付特殊教育公用经费244.07万元,生均达9222元。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1.86亿元实施校舍维修、消险改造和校园安全提升工程;投入1.18亿元新(改)建运动场地47.17万平方米;投入3000万元完成全区所有中小学教室灯光照明改造;投入2.91亿元提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新学校带来新变化。走进古沙小学教学楼走廊,舒适的采光让整个教学区十分敞亮,篮球馆、科技馆、标本馆、图书馆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古沙小学总投资1.59亿元。书院式建筑与现代化设施相融合,景观连廊串联校园所有功能区。“这些功能性场馆对教学有很大帮助。”学校语文老师郭慧慧说,“在科技馆,学生能近距离接触科技成果,为写作提供鲜活素材;标本馆里各种动植物标本栩栩如生,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这是一所非常干净漂亮的校园,我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在老师教导下,我感觉学习轻松愉悦。”学生季心李高兴地说。
据副校长张婵飞介绍,学校还配备专业的多媒体教室、创客教室、录播教室和阶梯教室,“这些优质教学条件,有效助推了学校教书育人治校水平的稳步提升。”
目前,全区76所义务教育学校中已有72所通过省市智慧校园验收,14所学校创建为南通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从特殊教育到普通教育,从城市到乡村,我区正通过持续投入和改革创新,用实际行动书写教育公平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