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行桥巷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居民散步再也不怕磕着绊着了!”近日,金沙街道“红聚家园里”现场推进会上,朝阳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峰的话语中满是欣慰。这是金沙街道推进“红聚家园里”建设、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金沙街道聚焦老旧小区治理难题、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建强组织体系、激活党员力量、凝聚志愿合力,让“红色引擎”驱动社区治理焕发新生机。
物资新村是朝阳社区典型的老旧小区,房龄结构老化与居住人员老龄化“双重叠加”曾让治理一度陷入困境。今年,社区以街道“红聚家园里”项目为契机,将其列为试点小区。“我们从小区挖掘潜在党员力量50人,培育并聘用热心群众和党员加入楼道长队伍,同时成立业主委员会,让政策宣传、矛盾排查、问题协调等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刘峰介绍,如今的物资新村已构建起“社区党总支—楼道长—业委会”协同治理模式,基层党建引领精细化治理的效能持续释放。
更令人动容的是社区“时代朝阳”志愿者服务队的身影。这支队员平均年龄超65周岁的队伍,以“退休不褪色、银发争先锋”的精气神和“邻里守望,心手相依”的服务理念,成为治理一线的“生力军”。在不久前的花行桥巷改造工程中,志愿者们主动承担前期宣传、施工解释、意见收集等工作,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耐心化解矛盾。“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肯定冲在第一线,协助政府和社区把民生工程做好做实。”队员陈玉珍阿姨笑着说,正是这份“银发担当”,让老旧小区改造赢得了居民的广泛支持。
同样,在天熹社区,党建引领的“穿透力”让治理难题迎刃而解。2014年社区成立之初,面对1500余户拆迁群众,党总支率先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构建“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让党建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外墙安全隐患问题,党总支联动区住建局、街道城建办等多部门现场办公,组织党员入户征求意见。“施工时遇到居民不理解,我们党员带头挨家挨户做工作。”老党员严跃胜回忆,低保户王师傅最初因捡拾涂料桶与施工队伍产生矛盾,经过耐心劝说后,王师傅不仅主动配合,还成了义务监督员;个别居民家中玻璃被意外损坏,党员志愿者第一时间联系施工方赔偿,三天内就完成更换。如今,外墙隐患消除了,居民的心也踏实了。
“红聚家园里”建设的成效,不止于单个社区的“点上突破”,更体现在金沙街道全域治理的“面上开花”。今年以来,街道将195个小区科学划分成111个物业治理单元,实现小区“大支部”全覆盖,17个试点小区已基本实现阵地全覆盖,其中春溪集小区的“红色物业”经验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认可。
“我们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追求质量‘好不好’。”金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益峰表示,通过扎实推进小区业委会组建和换届改选,目前已组建业委会54个、物管会两个,业委会覆盖率超50%,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推动物业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下一步,街道将继续围绕“红色物业”建设,推动治理目标从“有物业”向“好物业”、从“有典型”向“全面优”、从“有规模”向“高质量”迈进。让“红聚家园里”成为凝聚民心、服务群众的“幸福港湾”,切实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