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通剧《陈英卖水》 卑多敏 摄
“唱腔里有老南通的味儿,舞台上满是新花样,两个小时看得根本不过瘾!”10月16日,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会演剧目——通州歌舞团(通剧团)创排的大型新编传统通剧《陈英卖水》,在南通更俗剧院完成精彩演出。这场融合了传统僮子调与现代舞台美学的视听盛宴,不仅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剧”焕发新生,更收获了老戏迷与年轻观众的双重认可。
老戏新改:从“虚无缥缈”到“具象鲜活”
作为通剧经典传统剧目,《陈英卖水》此次复排紧扣“老戏老腔老调、新人新作新韵”的创作初心。主创团队并未固守旧本,而是在保留“逼写退婚”“园会浇花水”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基础上,大胆进行本土化创新——剧中巧妙嵌入老艺人叙唱的原生态僮子调,用极具地方特色的声腔串联故事;同时删减原剧本中“枝蔓繁多”的旁线,构建起单线条直进的叙事结构,让两个小时的剧情紧凑流畅。“观众跟着故事走,不知不觉就演完了”,编剧胡永忠这样解释改编思路。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舞台呈现的现代化升级。灵动的灯光设计、贴合剧情的舞美布景与精致的服装造型相得益彰,将传统戏曲的写意之美与现代剧场的沉浸感巧妙融合。“以前看老通剧,搭个简单台子就演,现在走进专业剧院,视觉、听觉都被‘抓住’了。”特意赶来观演的年长观众张锦标难掩激动,他口中的“新变化”,正是通剧从“田间地头”走向“专业剧场”的生动缩影。
主创心声:用“实打实干”扛起非遗振兴大旗
“通剧要发展,空泛的争论没用,得有实打实的剧目做载体。”谈及通剧的传承与创新,胡永忠语气坚定。据他介绍,通剧团近年来已创排《范老爷判婚》《瓦匠女人》等多部通剧作品,累计演出百余场。此次《陈英卖水》自2022年创排以来,入选多个国家级、省级展演活动,成为通剧的代表性剧目之一。
在推动通剧“走出去”方面,剧团同样步履不停。今年夏天,《陈英卖水》赴安徽、盐城、南京等地巡演,所到之处掌声不断。“观众觉得新鲜,一是没看过通剧这个濒危剧种,二是我们的呈现样式特别,三是戏的本体内容吸引人。”胡永忠将巡演成功归结为“三大优势”,并透露剧团下一步还计划排演新剧《濠河月》,“要让通剧扎扎实实往前走,就得不断拿出新作品,让老百姓看得到、评得了。”
此次在更俗剧院的演出,已是《陈英卖水》第三次登上该剧场。“一次比一次好,演员的熟练度和与观众的共鸣感越来越强。”胡永忠眼中的进步,也得到了现场观众的印证——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围着舞台讨论剧情,还有年轻观众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片段,发出感慨:“没想到传统戏能这么好看。”
观众反响:跨越年龄的“非遗共鸣”
这场演出不仅打动了像张锦标这样的老戏迷,也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年轻观众丛小利是偶然得知此次演出:“小时候跟着长辈看过僮子戏,有感情基础。”此次观看《陈英卖水》,让她有了“震撼”的新体验:“传统唱腔没丢,舞美、服装、灯光又很现代,情节也吸引人,还传播了正能量,符合当下的价值观。”
对于老戏迷而言,通剧是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们老一辈对通剧有感情,就盼着它能发扬光大。”张锦标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不同题材的通剧作品出现,“不光《陈英卖水》好,再出些新‘品种’,才能吸引更多人喜欢。”
据悉,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仍在持续推进,后续还将遴选更多优秀作品开展惠民展演,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赏好戏。22日,苏剧《国鼎魂》也将登陆更俗剧院,为观众带来另一番戏曲盛宴。而《陈英卖水》的“焕新之旅”,不仅是通剧这一非遗项目的一次成功探索,更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生动样本——当老腔老调遇上新韵新景,非遗便有了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力量。
记者沈维维 袁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