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扬子江大桥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在成功克服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的考验后,全体建设者历经80个昼夜连续奋战,顺利完成主桥精准合龙,为实现年底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扬子江大桥北起江海大道(接扬子江路),向南跨越通吕运河(规划Ⅲ级航道),止于文棠路(接金安路),贯通钟秀东路。桥梁全长约625米、宽42.1米,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采用主跨120米的下承式钢拱桥结构。项目建安费约1.5亿元,建设内容涵盖桥梁主体、道路工程、雨污水管网、照明亮化、交安设施及绿化景观等配套系统。为满足市民观景需求,主桥还特别设置了观景平台与人行梯道,与运河风光带无缝衔接,实行人车分流,保障夜间游览安全。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面临多重挑战。大桥主桥墩柱紧邻运河河岸,河道内土质为软地基,对下部结构和主桥架设临时支撑架构成严峻考验。为此,项目部优化施工方案,增设钢板桩支护,并加强沉降与倾斜监测,确保施工质量安全。
大桥主体为钢结构,施工涉及36处对接口且作业空间狭窄(高、宽均不足2.4米),焊接与吊装质量及安全要求极高。加之夏季持续高温,给施工人员体能带来极大挑战。施工单位通过采取环境监测(实时监控氧气和有毒气体含量)、人员体测(监测心跳、血压)以及强制通风等措施,有效防范安全风险。
此外,主桥横跨的通吕运河是贯穿南通市多个主要行政区的重要航道,每日有近两百艘船舶通过施工区,通航与施工交叉问题突出。在水上交通执法大队的支持下,项目建设团队创新采用“工厂大节段加工+现场大节段吊装”的施工方式,将现场拼接焊缝预留在支架处,最大程度减少对通航的影响,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有效缩短工期,成功破解空间、时间、技术三重难题,为城市密集区桥梁工程提供了可参考、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下一步,建设团队将加快推进主桥钢结构体系转换、桥面系及附属设施施工,同步完成南北两侧引道的建设。
扬子江大桥建成后,将有力助推金沙湾片区发展:一方面与世纪大桥、金沙湾大桥形成“三桥并联”交通体系,推动金沙湾片区与南山湖片区、通州老城区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依托观景平台和运河风光带,实现交通功能与生态景观的双重提升。大桥的通车还将助力完善新中医院、党校周边路网,对优化城市布局、促进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