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东社镇东平村的芦笋大棚里,阳光透过棚膜落在整齐的苗床上,种植户姜朝晖正弯腰捧着一丛芦笋苗,小心翼翼地往土里移栽,这些苗来头不简单——这是去年6月份选育出超雄株后,历经近一年亲本培育的“关键苗”。如今移栽就是为了后续结出更多的全雄株种子,这也标志着通州在芦笋优质种苗培育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这批定植的组培苗是去年6月份选育并筛选出的优质芦笋超雄株,之后就在实验室里做亲本组织培养培育,光在无菌环境里长愈伤组织、生根就耗了七八个月。”姜朝晖指着苗床上细密的根须向记者介绍,“这根须得长这么密才能从实验室挪出来‘炼苗’,一开始苗软得像没力气,得在半封闭棚里养到硬邦邦,存活率才够高。”他笑着补充,这些苗是无性繁殖的“克隆兄弟”,“基因全一样,这样后续和雌株杂交,才能保证长出的‘全雄品种’性状稳定。”
说起培育过程,可谓“半点马虎不得”,姜朝晖回忆道,自去年6月份选好超雄株后,亲本培育每一步都要盯着,实验室里温度差一度都不行,超净台操作时怕杂菌感染,“‘炼苗’时更得像照顾孩子,湿度低了要加湿,中午棚里热了要拉遮阳网,就怕‘败苗’。”
如今移栽到大棚,姜朝晖的“精细活”还在继续,他沿着苗床走走停停,不时调整植株间距,“这是在给超雄株和雌株‘排兵布阵’。”姜朝晖指着棚里的布局解释,“中间一排是去年选育的超雄株组培苗,两边是雌株,都按固定距离摆,蜜蜂授粉时不用飞远,就能把超雄株的花粉传到雌株上,授粉率能提高不少。”
看着刚栽好的苗透着嫩劲,姜朝晖眼里满是期待:从去年6月选育超雄株到实验室亲本培育,再到如今初秋移栽,每一步都盼着这些苗能好好生长,将来结出优质的全雄株种子,为芦笋优质品种培育搭好“桥”。
记者沈维维 赵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