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一声,竹剑不偏不倚落在少年微微抬高的臀部上。“沉下去!”师傅胥以谦的喝声如同穿镇而过的九圩港的水波,经过半个多世纪,依然在王廷耳边回响。
九月飒爽的晨光洒在石港镇文博苑的广场上,75岁的王家拳第八代传人王廷,正带领众人练习王家拳。师傅早已故去,竹板的惩戒声也湮灭在时光里,但他功架依然下沉,出拳虎虎生风,双腿稳如磐石,纵跃间,身手敏捷恍如少年。
王家拳是南通地方拳种,由清乾隆、嘉庆年间王越群集各派武术之精华所创,讲究以柔克刚,又切于实用,既防身又健身。这套拳法绝非花拳绣腿,要练成真功夫,非经年累月锤炼不可。
“师傅很严格,每天凌晨4点钟一定要到他家,先练基本功。”虽已过去六十多年,王廷仍然记得很清楚。
胥以谦是石港人,20世纪30年代任中央国术馆教官,以教学严谨著称。在他的推广下,王家拳声噪武林并得以普及发展。1986年,他去世7年后,王家拳一举斩获全国稀有拳种金奖,震动武林。2010年,更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寒鸡步是王家拳关键功法,练的是腿功,需两腿半蹲,“师傅要求蹲半小时,大冷天汗珠顺着鬓角两边往下挂,吃不消了,一次我悄悄把功架放高,师傅练完功,端着他的小茶壶出来看见,竹剑或木刀‘啪’地就下来了。”回忆13岁开始学艺的往事,昔日的疼痛苦累如今都化成对师傅的怀念。
寒鸡步取名自寒冬中鸡单腿独立、一腿蜷缩御寒的姿态。听起来优雅实则极其考验耐力,起初站不过几分钟,腿酸得就真的跟“寒鸡”一样抖起来,但现在即便蹲上大半小时,王廷的双腿仍如两根桩子牢牢扎在地里,纹丝不动。他笑说:“逼出来的,那时每天放学回家就蹲着马步做作业,作业做完,马步也蹲好了。”
“师傅常教我:不是强求你练多少功,但要坚持下去,终身有益。”师傅的言传身教深深刻印在王廷的生命里,他谨遵师训,数十年来“拳不离手”,也将所学倾囊相授予老少学员。这,就是传承最本真的力量吧。
历史总有相似的韵脚。
当年胥以谦作为中央国术馆编审,撰写了《八极拳序》《穿拏拳图说》等专著。1949年后,他受邀为南通县体委业余武术教练,广收弟子二三百人。而今,王廷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将这套拳法带进工厂,送到了学校、社区,为王家拳的传承开辟了新路。
石港,这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宝藏小镇,在书画盆景的雅致外表下,还暗藏着武林的刚劲。在胥以谦广传武艺的鼎盛时期,镇上几乎人人能比画几招王家拳,每天破晓时分,街巷间练拳的呼喝声不绝于耳。如今,真正习武之人寥寥,王家拳也由最初的八模六十四手,在时光流转中遗失了二十多手。
王家拳讲究言传身教,文字记载寥寥。王廷凭借师傅遗稿和自己所学,遍访王家拳流布地区,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终将王家拳从三十七手恢复到四十手。他还将原本迅猛的动作节奏放慢教学:“王家拳属于技击型武术,只有如此,才能突破传承的瓶颈,让它成为适合全年龄段习练的健身方式。”
朝阳勃勃,石港中学的操场上,王廷的身后有一群少年模仿着动作,虽稚嫩,却一丝不苟。没有竹剑的敲打声,只有轻柔的指导声与偶尔的笑语在秋风中飘散。
跨越三百年的王家拳,正以新的节奏继续呼吸。从国术馆的严谨到校园操场的活力,从雷霆之势到行云流水,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传承。
记者徐艳梅 季俊杰 通讯员费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