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总镇岸西村,有一座朴素的亭子静静矗立——忠义亭,一座承载着一个家庭为抗战奉献一生的丰碑。让我们一起走进亭内,聆听那段满门赴国难、热血铸忠魂的爱国往事。
走进亭子,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刻有“满门忠义”的石碑,这四个大字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透出一股凛然正气。“这座亭子是为了纪念当地刘剑人一家而建的。”岸西村村干部赵子达站在碑前,语气庄重地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刘剑人不仅自己走上革命道路,还相继动员四个儿子投身抗战洪流,为民族存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在赵子达动情的讲述中,那段满门抗战的壮烈历史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1943年6月,刘剑人的大儿子刘永芬不幸被捕,在敌人残忍的摧残下,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秘密。“敌人把他折磨得遍体鳞伤,可他最后都没吐露一个字。”说到动情处,赵子达声音哽咽,“刘永芬被人发现时,身上有二十多道刀伤,牺牲时才25岁。”
悲痛未止,战火又吞噬了刘剑人的第二个儿子。1944年初,二儿子刘永芳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毅然把敌人引向自己,后中弹身亡,年仅21岁。“两个儿子接连为国捐躯,换成别人可能早垮了,但是刘剑人没有。”赵子达缓缓说道,“内心的悲愤化为对革命斗争更加坚定的决心,后来,他又把自己的三儿子刘永蔚、四儿子刘永健送到部队。”
刘剑人一家坚持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1945年,苏中行署授予他们一家“满门忠义”的匾额,表彰其民族气节。1995年,当地政府特建此亭,以志纪念。
八十年光阴流转,忠义亭前的青石板被磨得光滑,周围农田已成居民区,唯有亭边柏树枝繁叶茂。如今,忠义亭早已成为十总镇重要的红色阵地,在这里,英烈的故事从未被遗忘,伟大的抗战精神仍在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