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文山村:一座以英雄命名的村庄 一段用生命镌刻的信仰

发布日期:2025-09-05 作者:徐静怡 陆子森​ 阅读:381

在金新街道有一个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历史悠久,那就是文山村。从1957年的文山大乡到如今的文山村,期间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但“文山”二字一直沿用至今,“我们村名,是为了纪念陆文山烈士。他曾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用生命守护过这片土地。”文山村十二组原村民组长李定华向记者解释。

革命征途 “文山”身影战前方

陆文山原名葛祖权,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在南通观音山的一个张姓中农家里。他自幼崇拜抗元英雄文天祥,参加革命后,便借用文天祥的“文山”之号给自己更名为“陆文山”。

据通州地方党史学习读本上记载,陆文山在县乡村师范读书时,就接受了党的教育,积极靠拢并加入党组织,十七岁毕业后,回到家乡进行党建活动。1942年10月,在通八区,陆文山积极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参加农抗会组织,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在义成乡召开的各乡农抗会会长和民运工作联席会上,他被推选为通海农联总第二分会副会长。1943年春节,陆文山组织了一次舞龙灯活动,以此联系和团结了群众,扩大了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影响,壮大了农抗会组织。

1943年4月,日寇对苏中四分区进行疯狂的“清乡”,实行残酷的军事“清剿”,时任袁港区委书记的陆文山常化装成和尚、商人、教师进行活动。在街头巷尾、柴草窝里,甚至是古庙地洞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只因他坚持和群众一起斗争在敌人的“心脏地区”。

铮铮铁骨 坚定信念守秘密

陆文山带领战士袭击日伪军,剪除地方恶霸,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这也让日伪军对他恨之入骨。1944年2月,陆文山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金沙日伪军在油榨东南包围了他的住处。

被捕后,陆文山无时无刻不被严刑拷打折磨着,全身被刀划开了数十道口子,但他依旧咬紧秘密,没有透露出半句对党、对人民的不利之言,口口声声数的是日寇滔天罪行、骂的是国贼卑鄙无耻、宣的是共产主义真理、扬的是抗日必胜的信念!

经过连续数十天的审讯和拷打,敌人一无所获。2月21日,陆文山被押上“法堂”,还未等日寇头目开口审问,陆文山就猛力甩开看押他的两名日本兵,如一道闪电般扑向对方,狠狠地咬住他的耳朵,霎时间,一块鲜血淋淋的耳朵被咬了下来,疼得宪兵头目乱跳乱叫,连喊:“枪毙他!立即执行!”

在押赴刑场的途中,陆文山慷慨激昂,痛斥敌人暴行,他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走到金沙虹桥时,陆文山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猛地转身,撞向身旁押解的两个敌人,与敌人一起跌落河中。被拖上岸后,恼羞成怒的敌人用乱刀戳死了他,还用硝镪水销毁了他的遗体。

这一年,陆文山年仅22岁……

薪火相传 烈士精神永不息

为纪念陆文山烈士,南通县政府于1948年将原1916年创立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三乐乡第九国民小学校”(简称“九校”)正式命名为“文山小学”(现已并入“金乐小学”)。后来,“文山乡”“文山公社”“文山大队”“文山中学”等一个个以“文山”命名的地名、单位,就像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现在的通州高级中学附属初中文山初中就是由‘文山中学’演变而来。”文山初中退休教师王发余说,一直以来,文山初中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初心使命,每年都会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烈士精神的实践活动,还在校内建设了纪念展馆,定期排练校本剧《我是陆文山》,传承文山烈士的红色精神。

今年6月,在“英雄故事进校园 红色薪火共传承”——通州区道德讲堂总堂活动上,通高附中八(5)班学生、区红色故事宣讲员吴晨汐声音哽咽却坚定地高喊:“不怕敌人烧我的房子、杀我的头,我要坚持斗争到底!”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陆文山烈士的抗战故事,台下的听众也被深深地感染。她说,每次练习,都仿佛在穿越时空和陆文山对话,“我在陆文山烈士身上学到了坚定信仰、无私奉献,为家国大义挺身而出的担当与赤诚,以热血和生命践行使命的精神内核。”

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文山村以烈士陆文山之名,将历史记忆融入地域文化基因,是这片土地对烈士最直接的纪念。至今,文山村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忆着烈士、传承着烈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