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30米高空的焊花与60℃箱梁里的汗

发布日期:2025-08-28 作者:沈维维 周陈晨 刘雯​ 阅读:284

北沿江高铁是沪渝蓉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眼下通州段的建设正稳步推进,全力打造区域交通新枢纽。图为北沿江高铁跨沈海高速、通吕运河和江海大道的施工现场。 卑多敏 摄

北沿江高铁是沪渝蓉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贯穿东西的高铁大动脉,它的建成将为通州人的出行插上高效便捷的翅膀。为了这一天能早日到来,北沿江高铁通州段兴仁镇连续梁施工现场,一群建设者正顶着灼灼烈日,在30米高空的桥面与密不透风的转体桥内箱中挥汗如雨,他们以坚韧的姿态全力推进工程进度,用辛勤汗水浇筑着中国速度。

凌晨五点,天色微亮,高铁建设者们已沿着30米高的笼梯,陆续抵达各自的工作岗位。负责桥内箱施工的工人,还需再下三层楼,踩着纵横交错的钢筋方能进入作业区。这样的“上班路”,他们每日要往返四趟。

正午时分,铁架已被烈日炙烤整整四小时,镂空的踏板晒得发白,每向上攀爬一步,都如同踩在滚烫的暖气管上。风从耳畔呼啸而过,裹挟着钢筋被晒透的热风;远处的塔吊在强光下晃成一道亮线,桥面的焊花正一簇簇炸开,在刺眼的日光里溅起细碎的光芒。


50岁的封昌兵,

工作服能拧出半桶水

“小心脚下!”

上午十点,记者刚爬到一半,头顶传来一声提醒。抬头望去,高铁工人封昌兵正蹲在桥面钢筋网上,安全帽下的脸庞被晒得黝黑,工装后背洇着大片深色汗渍,宛如一幅模糊的地图。他手中的卡尺正卡在钢绞线上,眯眼凝视刻度,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着白。“我今年50岁,干这行30年了,预应力张拉这活儿看似简单,却分毫不能差,差1毫米都不行。”他放下卡尺,往手心啐了口唾沫,抓起扳手拧动螺母。扳手触碰钢筋的瞬间,“滋”的一声轻响,恰似冰滴落在热锅上。

桥面温度计显示超过40℃,钢筋被晒得发烫,徒手碰一下能烫出红印。封昌兵的手套早就被汗水泡透,指尖磨出的茧子泛着白。“昨天没风,桥面跟蒸笼似的,衣服里能拧出半桶水。”他说,“今天有风,算好天了。”

他的工具包里,除了扳手、卡尺,还塞着一瓶藿香正气水,瓶身被捏得变了形。“每天喝三瓶,不然顶不住。”他抹了把脸,汗珠顺着下巴滴在钢筋上,“啪”的一声就没了影,像被瞬间吸走了。记者问他,看着大桥一点点“长”起来,是不是特有成就感?他低头继续拧螺母,声音闷在安全帽里:“就盼着它早点通车,到时候我坐第一趟车。不过通车后,我们又要转战浙江的工地了。”说完,他又埋头忙碌起来。


60℃箱梁里,

56岁的周维进在焊“生命线”

从桥面往下走一层楼,翻过一片钢筋,钻进箱梁的瞬间,记者突然理解了“桑拿房”的另一种含义。

没有风,光线微弱。空气中弥漫着焊锡的刺鼻味,混杂着汗水的咸涩,温度计的红线直指60℃。电焊工周维进正蹲在箱壁旁焊接钢筋,焊枪一触,金色的焊花“噗”地炸开,溅落在他的帆布手套上,留下一个个小黑点。“六七十度是常事,早习惯了。”他摘下手套擦汗,手背的皮肤被熏得发黄,指缝里嵌着洗不掉的黑灰。56岁的他,动作却稳如磐石,焊枪在钢筋间灵活游走,焊痕直得像用尺子量过一般。

“这活儿可不能糊弄。”他指着刚焊好的接口,“这是大桥的‘筋骨’,焊不牢实,将来高铁跑起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说话间,一滴汗水从他额角滑进眼里,刺激出眼泪,他没松手,任由眼泪与汗水混在一起往下淌,直到焊完最后一截才直起身,往箱壁上靠了靠。

箱壁上凝结着一层水珠,并非漏水,而是工人身上蒸发的汗气遇冷而成。周维进从口袋里摸出块皱巴巴的薄荷糖,塞进嘴里:“这里不通风,又闷又热,灰尘还大,每隔20分钟就得出去透透气,不然脑子发蒙。但活儿得赶,每天都得按进度焊完。”


他们的汗水,

正浇出南通的“快速通道”

在墩柱作业平台上站了10分钟,记者的鞋底已开始发烫。这里离地面有十多层楼高,不远处是江海大道呼啸而过的车流,耳边是机械的阵阵轰鸣,而现场温度计的数字,稳稳地停在40℃。

“我们早上5点就上工了。”施工项目相关负责人罗龙龙快步走来,阳光照射下,黝黑的他嘴皮泛着白。作为施工项目负责人,他既要确保工程进度,更要把工人的安全放在心上。“上午11点到下午3点必须停工休息,还给工人发饮品和降温物品,移动降温房里一直备着藿香正气水。”

远处的跨江海大道桥已经有了雏形,140米的主跨像条钢铁巨龙,正一点点向对岸延伸。横跨通吕运河和沈海高速的210米连续梁——这是国内铁路首次尝试的大跨度设计,目前下部结构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计划明年春节前实现合龙。

傍晚5点,夕阳将桥面染成金红色。封昌兵正在收拾工具,他把卡尺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又轻轻拍了拍钢筋网:“今天多焊了1米,离通车又近了一步。”周维进从箱梁里钻出来,摘下安全帽,头发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他望着远处的桥墩笑了:“等高铁跑起来,我就带着老伴来看看,告诉她哪段钢筋是我焊的。”

晚风渐凉,工人们有序地从30米高的笼梯下来,结束了一天的繁重工作。这些在高温中坚守的建设者,或许不会被写进高铁的史册,但当2027年第一列高铁驶过这座桥时,钢轨震颤的每一声回响,都是对他们汗水的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