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生,鳖在水里游——在十总镇迎阳村的江苏迎扬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幅“稻鳖共养”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双收”,更打造出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品牌。
8月26日,在养殖基地,绿油油的稻田连接成片,长势喜人。记者看到,与普通稻田不同的是,这里的农田四周开挖出环形水沟,里面放养了两万多只鳖。鳖以水稻害虫、鱼虾、螺蛳为食,而水稻则以甲鱼粪便为天然肥料,产出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种养模式。
“实行‘稻鳖共养’生态循环模式后,我这片稻田不施肥、不打药,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公司经理王建冬有着丰富的“稻鳖共养”经验,他告诉记者,“稻鳖共养”并非一项新技术,早在2019年,公司就开始尝试“稻鳖共养”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其中,摸索每亩鳖苗的最佳投放量最为关键。此次他们选取了150亩稻田,按每亩150至200只乌鳖的标准密度进行放养试验,以探索最佳的稻田生物共存方式。他还透露,基地配备了智能排水系统,可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确保种养安全。
在王建冬看来,这些鳖就是田里的“第二份收入”。他说:“稻田养鳖不仅遵循了鳖的生活习性,保证了它们的活动量和阳光浴,还提升了鳖的品质和口感。养殖3至4年后,鳖可长至两斤左右上市,它们营养高、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每亩效益可达3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展望未来,王建冬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计划引入狮头鹅、狼山鸡等品种,进一步扩大生态种养规模,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基地日均用工量最高达80多人,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
稻花香里说丰年,除了蛙声还有鳖。这种“稻鳖共养”的模式,不仅让农田焕发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迎阳村还将继续探索更多生态种养方式,让绿色农业助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