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的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
□陆子森编写
1942年秋,由于新四军1师部队驻扎在骑岸、十总、二窎一带,鬼子和伪军不敢轻易前来骚扰,农民们对金秋的收获满怀着希望和信心。人们感谢新四军,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开始了慰问驻地部队的活动。一时,那些菱角、花生、黄豆、玉米、大方柿等时鲜农产品,还有鸡蛋、鱼虾、大米和猪肉等不断地送往部队驻地。
粟裕司令员和警卫班的战士们住在陆成德大园(现为十总镇于家坝村4组)。那时,陆成德大园住着陆儒鸿、陆儒逵兄弟俩,他们都是尊崇“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庄户人家。老大陆儒鸿的夫人黄云仙为高小毕业生,老二陆儒逵的夫人顾学修早年毕业于南通女师,嫁到陆家后,长期在乡间相夫教子,乐善好施,在乡邻中有好口碑。
秋熟收获时,陆家妯娌俩总是惦记着住在大园上的警卫班战士们,她们就将新煮的花生和新榨的黄豆油等送到伙食房,炊事班长说什么也不肯收下,顾学修说:“你们是打日本鬼子的部队,部队能打胜仗,我们老百姓就高兴。请不要见外,收下这一点小心意。”
粟裕闻讯从办公的厢房里走出来,笑盈盈地对她们妯娌俩说:“大嫂,谢谢你们的一片真情,这样吧,这些东西我们就收下,待会结账给你们付钱。”顾学修说:“首长,你们新四军东奔西走很是辛苦,出生入死令人崇敬,我们老百姓送一点自家田里长出来的土产品,是我们的心意,钱,我们肯定不会收的,我们只是希望你们多打死几个日本强盗。”粟裕微笑着说:“真是太感谢你们的心意了……好,就请乡亲们等着听打鬼子的好消息吧!”果然不久,新四军就在谢家渡打了大胜仗,消灭了上百名日本鬼子。
陆儒鸿的三女陆中慧在上海当教师,常冒着危险为江北的新四军购买物资,特别是将用来治疗血流感染的盘尼西林(青霉素)悄悄分批买回家,然后秘密交由新四军交通员带回江北(后曾遭到日伪军的盘查追捕)。
陆儒鸿的小儿子陆中民(即通州著名的语文老师陆仪)那时十二三岁,看到粟裕每回匆匆回到房间后,不是在埋头看书,就是在地图前仔细比量着,他觉得这位首长真是很爱学习。驻扎在附近的新四军喜欢唱歌,陆中民常在旁跟着学唱,半年多下来,他居然能熟唱十多首抗战歌曲了。
新四军的报国精神和良好风纪深深感染了陆成德大园上的人们,三年后,陆家妯娌俩就分别把自己刚成年的儿子陆中坚、陆中敏送去参加了新四军。后陆中坚在山东渤海区战斗中牺牲,为人民解放事业捐躯。陆中敏当了炮兵,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新中国建立初,当上了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团长。
粟师长过范公堤给路条的故事更是逗人。反“扫荡”斗争期间,日寇把公路沿线的大小城镇都安上了据点,派驻了军队,严密封锁。为了防止敌人的破坏,抗日根据地立即在各接近据点处加强了警戒,每个村口、路口都布置了儿童团、青抗会和妇抗会的岗哨。
这天,从范公堤南来了几个人,为首的两个人,一个骑着枣红马,一个骑着大白马,悄悄赶路。当他们来到范公堤南边村庄时,突闻一声:“站住!”一下子从草丛里跳出四个毛头“小鬼”来。
“把路条拿来!”
那两个骑马的,见有人拦路要路条,忙跳下马来,解释说:“我们是自己人。”
“自己人?”一个虎头虎脑的“小鬼”说:“是自己人,怎么不懂规矩,不带路条?”
另一个毛头“小鬼”说:“没有路条,就是天王老子也过不了岗!”4个小家伙把这几个人团团围住,红缨枪顶住了他们的后腰。
那骑枣红马的人只得命令大家停止前进,派通讯员回驻地去取路条。通讯员取回路条递给四个“小鬼”看,四个小鬼一个个吓得连连吐舌头。原来路条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粟裕和钟期光两位首长的名字哩!
粟司令笑着走到四个孩子前,不但没有批评他们,还表扬了他们忠于职守的负责精神。临走时,粟司令掏出个小本儿,记下了四个“小鬼”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