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喜看“巴掌田”变身“智慧方”

发布日期:2025-08-08 作者:沈维维 赵建明 阅读:440

金沙街道万亩粮田示范方 卑多敏 摄

盛夏时节,金沙街道港北村的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的优质水稻如绿色绸缎般铺展开,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晶莹的光。田埂边的智能墒情监测仪正实时闪烁着数据,远处的无人机沿着田垄低空掠过,留下一道淡淡的药雾——这片经过平整改造的千亩稻田,正以蓬勃的生机诉说着新变化。

作为南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板块,通州以55.8万亩建成面积、85%的永久基本农田覆盖率,在人均耕地不足0.8亩的“寸土寸金”间,蹚出了一条从“藏粮于地”到 “藏粮于技”的升级之路。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记忆的江海平畴,正以“田成方、渠相通、智相连”的新姿态,重新定义着现代农业的“通州样板”。

破茧之痛:从“巴掌田”到“万亩方”的土地革命

“拆田埂那天,很多村民拿着铁锹守在田边,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界碑’。”回忆起2019年启动的土地整合,金沙街道港北村党总支书记张杰至今感慨。彼时的通州农村,像许多江南水乡一样,“田埂比田多、沟渠绕田走”是常态——3.2万亩耕地被分割成12万块“巴掌田”,最大的不足5亩,最小的仅几分地。农忙时,收割机在田埂间“跳芭蕾”,灌溉时,高处旱死、低处涝死,村民们调侃“种三亩地,一半时间在绕田埂”。

通州的破局,始于一场“先流转后建设”的制度创新。2019年,通州按照这一思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建设沟渠、布局农田排水系统、开展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一场声势浩大的农田革命正在全区展开。

在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的办公室里,科长曹小华指着墙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图,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通州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具体举措。“我们在土地流转环节摸索出了一套务实办法。”曹小华说,“先是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预流转协议,把零散的土地先行整合锁定,项目建设时再统一进行平整改造,之后重新发包给经营主体。这样既保障了农户的权益,又为规模化建设扫清了障碍。”

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通州还推出了多项实打实的补贴政策:“一是清理田间零星建筑,按照每平方米350元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二是迁移田间零散坟茔,按每穴1200元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三是对完成土地平整的村居,按每亩100元给予定额补助。这些政策有效破解了‘田埂多、障碍多’的难题。”曹小华介绍。

截至目前,通州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5.8万亩,占全区65.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85%。这场变革,最终化作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十总镇,通过清理田间零星建筑213处、填埋水沟呆塘342个,硬是从田埂缝隙里“挤”出有效耕地2400余亩;在西亭镇,通过土地整合和整治废沟塘等措施,近年来,新增的4584.5亩高标准农田,种上优质稻麦后,相比以前增收近30%。

科技赋能: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智慧蜕变

“小刘,3号地块的墒情降到15%了,启动滴灌!”在金沙街道万亩粮田智慧农业指挥中心,项目区负责人黄建轻点鼠标,大屏幕上的灌溉阀门图标瞬间变绿。几里外的田间,埋在地下的传感器正实时传回土壤数据,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低空掠过,机翼下的喷头精准喷出雾状肥料。这片作为南通市万亩示范方核心区域的近五千亩示范区,如今只需4名管理人员,就创造着令人惊叹的效益:小麦亩产970斤,水稻亩产突破1240斤。

“今年大旱,我们做好了水肥等各方面的管理,小麦亩产跟去年持平,保证了灾年不减产。”黄建的话语里透着底气,这份底气源于通州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协同化、标准化、智慧化、规模化”的理念落地。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集聚资源、整体联动”的思路,通州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造,如今田块长度多在600到800米,为机械化作业扫清了障碍。“大马力拖拉机一天能耕200~300亩,换成过去的小田块顶多几十亩。”黄建指着连片的条田说,3900余亩地的插秧任务,一天就能完成400~500亩,从5月25日收麦到6月14日完成插稻,全程仅用20天,这样的效率让普通农户望尘莫及。

水利设施的升级是稳产的重要保障。“我们全区规划中型灌溉区5个,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3个中型灌区已经进入水利部中型灌区名录,2个正在申报中,极大地方便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区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科负责人张建国告诉记者。如今通州灌溉保证率从65%提升至92%,排涝标准达20年一遇,曾经“田埂比田多、沟渠绕田走”导致的“望天收”,彻底成为历史。

从过去农民凭经验种地,到如今靠数据决策,通州55.8万亩高标准农田正以“良田筑基、良种培优、良法增效、良机提能”的“四良”融合实践,让农耕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在长江入海口北岸的这片平原河网,书写着高密度人口模式下“向科技要产量、向智慧要效益”的新篇章。

共富之道:从“单一种粮”到“多元增收”的价值重构

“土地流转费每亩700元,在农场打工一天150元,年底还有分红——这三份收入,比我过去种10亩地挣到的还多!”在金沙街道万亩粮田示范方,65岁的村民老周算着收入账,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这片由江苏农垦托管的农田,通过“农户+合作社+国企”的模式,让280户农户实现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务工变工资”。

高标准农田的红利,正沿着田埂向乡村肌理渗透。在十总镇育民村,清理出的300亩集体土地引进了优质稻种植项目,村集体年收入从2018年的80万元跃升至现在的200万元;在金沙街道城东村,废弃的农房改造成农机服务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在东社镇,整治后的废沟塘变成生态湿地,村集体集中放苗,年底家家户户都能分到十多斤鱼。

这种“田埂上的共富”,源于通州构建的“三方共赢”机制:农户获得流转费+务工收入,平均每户年增收2.3万元;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种植,亩均效益提升30%;村集体盘活闲置资源,稳定性收入年均增长37%。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马锋介绍:“我们不仅要让土地多产粮,更要让土地多生金,让高标准农田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生态效益的溢出同样动人。通州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同步实施“生态沟渠+田埂植被+湿地净化”系统,不仅向土地要效益,还让农田四周变美景:兴仁镇过去的“臭水沟”如今长满菖蒲,水清得能看见鱼;东社镇田埂上种满野花,花期时成了网红打卡地……“现在的田既是粮仓,也是花园。”村民们的这句评价,道出了最朴素的幸福感。

长远之谋:从“粮田”到“良田”的未来图景

站在通州农业规划馆的沙盘前,一幅未来图景清晰可见:到2035年,全区65.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其中数字农田占比达60%;培育3个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从种到收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2%以上。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多产粮’,更是‘产好粮、产优粮’。”曹小华指着沙盘上的“四色分区”介绍,通州正按“粮食主产区、特色种植区、生态涵养区、休闲观光区”布局高标准农田:粮食主产区主攻“吨粮田”,推广“稻麦轮作+智能管理”;特色种植区发展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配套冷链物流;生态涵养区探索“稻渔共生”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休闲观光区打造“稻田艺术+农事体验”,让农田变景区。正如曹小华所说:“高标准农田的终极意义,不仅是多打几百斤粮食,更是让土地重新成为农民的骄傲,让乡村重新成为令人向往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