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水蜜桃上市,东社镇桔子家庭农场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果园主人赵剑平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去摘树梢上的白凤水蜜桃(见上图,沈维维 摄)。只见他手指轻捏着果蒂微微一旋,粉白相间的桃子便落入手掌。“又大又甜,你闻闻,还有股甜香。”他凑近闻了闻,转头对妻子张亚露笑着说道。
今年的白凤水蜜桃确实有点不一样。“往年这时候,园子里的桃树挤得像赶集似的,枝丫缠枝丫,果子都藏在叶缝里。”赵剑平蹲在桃树下比划,裤腿上沾着新鲜的泥土,“今年听了安徽砀山种桃专家的建议,狠心剪掉了一半的密枝。现在阳光几乎能洒在每个果子上,通风也好多了。”
这番“狠心”之举,其实暗藏着产量与品质的平衡之道。往年一棵树挂果太多,虽然平均亩产高,但果子小、甜度上不去。如今疏枝后,每棵树只保留150斤果实。“看似产量少了,可个个都在半斤以上,口感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赵剑平解释道。
随手拿起一颗刚摘下的水蜜桃轻轻一掰,桃肉如凝脂般分开,汁水顺着指缝滴落。“现在吃是脆脆的甜,再过些时候就是软糯的口感。”赵剑平掏出测糖仪,汁水滴上去,数字跳动几下后稳稳停在16,“这甜度比去年提高了几个点!”
今年的桃子为什么这么甜?秘诀还藏在果园深处的几个大缸里。“这些陶缸专门用来发酵黄豆,这可是桃树最好的肥料。”赵剑平掀开缸盖,一股淡淡的发酵香味飘散而出,“年前每棵树埋8斤黄豆,采摘前20天再追施一次鸡粪,用的全是生态肥料,种出来的果子吃着放心。”
据赵剑平介绍,这是砀山种桃专家传授的“土办法”。“以前图省事用化肥,果子味道寡淡。现在改用这些‘慢肥料’,虽然费工夫,但果子自带一股清甜。”赵剑平说,有回头客反馈说今年的桃子“吃完手上都是香的”。
随着竹篮里的桃子堆成小山,张亚露开始麻利地装箱。箱子上印着“当日现摘”的字样,她边装边数:“这箱是南通市区李阿姨订的10斤,那箱是组团订的,备注了要带绒毛的新鲜桃子。”
今年销售完全依靠网络订单。“客户前一天在微信下单,我们第二天现摘现送,每天100到200斤,基本摘多少卖多少。”张亚露点开手机订单记录,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地址让人眼花缭乱,“最多一天送了五六十箱,我和老赵凌晨三点就起来打包,虽然累,可看着有钱进账,脚底板都带劲。”
赵剑平仔细盘算着:“白凤桃8元一斤,这季收入不错。待8月10日左右黄桃上市,20亩地的产量,按这个势头每天卖六七千元不成问题。”
说话间,张亚露的手机又响了,是老客户来问黄桃预订事宜。夫妻俩一个摘桃,一个包装,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夏天,果园桃香里充盈着夫妻俩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