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来,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让健康隐患明显增多。22日清晨,区人民医院挂号处已有不少患者等候,高温相关病症接诊量呈上升趋势。
“当前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耐受度是极大的考验。”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行政主任王岗表示,人体散热困难易引发中暑,“严重时核心体温超40℃并伴随意识障碍,可能发展为致命热射病,必须高度警惕。”
除了中暑,高温对心脑血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王岗介绍,高温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血压波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风险会随之上升。同时,出汗增多容易引发湿疹、痱子等皮肤感染;食物在高温下容易变质,再加上不少人偏爱冷饮,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空调使用频繁,加大室内外温差,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还可能伴随脱水、电解质失衡及情绪、睡眠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王岗建议:“首先要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外出,做好防晒并随身携带防暑药。室内空调调至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7℃,且定期通风。”饮食上,他建议每天应喝1500到2000毫升淡盐水或绿豆汤,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少吃生冷食物,多吃冬瓜、苦瓜等清热解暑的食材。
王岗特别提醒,老人和慢性病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压,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与水分。老人和儿童体质较弱,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差,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这两类人群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处理,若情况严重须立即就医,确保平安度过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