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星与母亲李洪兰展示父亲张顺康获得的勋章。 徐静怡 摄
在金新街道正场花苑里,张锦星正在和母亲李洪兰收拾父亲张顺康留下的宝贵“财富”: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张锦星告诉记者,这三枚勋章此前已作为“传家宝”传承给了三位小辈,为了这次采访,三枚勋章又“团聚”在一起。
张顺康生于1928年,1944年入伍参军,2022年逝世。“他小时候很苦,7岁父母亲就去世了,由姐姐带大,14岁去当兵时,人都还没有枪高。”李洪兰说。
张顺康先后投身李堡战役、淮海战役等多场战役,1949年带着一身伤病退伍。关于参军打仗的细节,张顺康生前并未与家人透露许多。只是张锦星作为长子,自打有记忆起,他就很少看见父亲下地干农活,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因为父亲在战场上受了伤,“父亲右手臂上有个弹头,脑袋上有个弹片,左腿也受了伤,一到下雨天,他的腿就开始疼。”
在张锦星收拾好的物件里,一张破损泛黄的纸张上依然能看到:表现良好,不讲怪话,不发牢骚,根据以上意见,评为一等功劳。这张纸,成了张顺康老人戎马岁月最朴实的注脚。
参军期间,张顺康不畏生死投入战斗,退伍后,他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农村、建设农村,但因文化有限,身体又伤残,因此性格变得急躁,好在有李洪兰从中调和,一家五口的日子虽然贫苦倒也踏实。
在张锦星的眼里,虽然父亲没上过小学,但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父亲吃过没文化的苦,所以特别重视我们读书这件事。”张锦星记得,当时学费虽仅三四元,但家中还有三个孩子要养,的确是不小的负担,父母咬牙供他读到高中毕业。“上初中时,父亲因身体原因在生产队里挣不了钱,他就买柿子到如皋去卖,然后在如皋再买稻糠回来养猪,就这样做些小生意,把我们兄弟三个养大。”
待张锦星成年,高中毕业又是党员的他被当时的正场领导看中,想让他去担任党支部书记,却被父亲回绝。“父亲对我说,虽然我是党员,但我的脾气不好,难以真正联系群众,后来我就开始自己做生意,父亲让我一定要诚实待人。”
三枚勋章,是一位抗战老兵的荣耀见证;泛黄的纸张,清楚印记着张顺康为国抗战的奉献……“父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三枚珍贵的勋章,更是勤劳、朴实、正直的家风,是我们永远的财富。”张锦星动情地说。
记者徐静怡 周陈晨 佘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