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早晨,十总镇五总居的常义森家庭农场里,一列微型“小火车”沿着轨道穿梭在瓜棚间,满载刚采摘的西瓜驶向货车。“每天出货三四万公斤,这轨道能省一半人力!”皮肤黝黑的常义森抹了把汗,眼里满是笑意。他种植的“嘉年华五号”西瓜正值上市旺季,上海、北京等地的采购商早已排起长队,精品瓜单价达6元/公斤。
“这瓜从育苗到采摘,每一步都像养孩子。”常义森蹲在瓜棚里,手指轻轻摩挲着西瓜表皮的深绿条纹,“我们从去年11月16日育苗,为了保温,加盖了三层大棚保温层,每天通风、控温、光照都有严格标准。”他的手机里保存着上千张西瓜生长照片,从授粉到疏果,每个环节都有技术员跟踪记录。
走进常义森的种植基地,大棚内悬挂的黄板上密密麻麻粘满蚜虫,这是绿色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我们用瓢虫治蚜虫,用糖醋液诱杀果蝇,农药使用量减少了70%。”技术员范鑫培翻开植保日志,“每个西瓜都要经历20次以上的‘体检’,成熟度不达标的坚决不摘。”
这种精细化管理源于对市场的精准洞察。“传统西瓜7月扎堆上市,价格跳水。”常义森介绍,他们采用错峰种植技术,将成熟期提前至4月,“嘉年华五号”上市时,全国西瓜主产区尚未大规模供货,批发价较普通品种高出3倍。
农民经纪人李恩花站在货车旁,正指挥工人装箱:“他家瓜甜度高、品相好,我们销往上海高端商超,供不应求。”作为常义森的十年老客户,李恩花夫妇俩每年经手采购量超百万公斤,“现在年轻人就认品牌,扫码能查到种植日期、检测报告,吃着放心。”
除了农民经纪人、经销商上门采购,常义森还通过电商平台打开销路:“我们在抖音、微信等多个线上平台销售,销量很可观,每天线上销量超过5000公斤。”他的手机里存着几十个客户群,每天发布西瓜生长视频,“消费者下单后,24小时内就能收到从田间到餐桌的‘鲜切瓜’。”
今年,常义森种植西瓜200多亩,其中“嘉年华五号”种植了80亩。西瓜大棚外,前来采购的大卡车忙个不停;大棚里,第二批即将上市的西瓜正在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