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通州西亭场之千年变迁(上)

发布日期:2025-04-21 阅读:452

明嘉靖《两淮盐法志》“西亭场图”


□顾建国

西亭,即今通州区西亭镇,清末状元张謇的祖籍地,是通州的一个建制镇。

许多人认为西亭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然而,笔者经过考证,发现今西亭镇在古代仅是西亭场的一个便仓,古西亭场署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在现在的西亭镇。

明嘉靖《两淮盐法志》“西亭场图”显示,从便民桥(今西亭镇南三总的民灶桥)到曲港“野狗墩”,有一条由一十八座民灶界墩组成的直线,线西为农耕区,线东为煎盐亭场。此图明示今西亭镇在明嘉靖年间还是古西亭场的一个便仓,而古西亭场盐课司位于今天竺山附近。

明嘉靖《两淮盐法志》记述:西亭场“其河渠曰官河,东发于通川(明前期对通州的称谓),迳便仓(今西亭镇)而南入于金沙”。“灶河发于官河(这里指州东南到小海的运河,即今南川河),达于二港(潘灶港、李灶港),会于曲港入于海”。

此处记录了通古西亭场的官河和灶河的方位与走向,同时明示今西亭镇在明嘉靖年间还是古西亭场的一个便仓。因此,要解锁古西亭场的密码,弄清楚古西亭场的大致范围和历史沿革,需从寻找“潘灶港、李灶港和曲港”入手。

寻找潘灶港、李灶港和曲港

查阅清宣统《通州水陆道里详图》,并结合现代地图,可发现从州东十里墩到天竺山确实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潘灶港”。潘灶港今称海港引河,位于园林路西侧,南起南川河的曹家渡,北与通甲河(即南宋末李庭芝开凿的大运河)相交,再向东北经卞家庙、项家桥、周八桥等,在兴仁镇东的天竺山与西亭河相交。

李灶港(今称李家港)是西亭场另一条重要的灶河。从天竺山向东北,与八字河相交,再由八字河向北通曲港东入于海。

曲港,为西亭场与石港场的界河。后经裁弯取直,成为石港场南十总的头总港。

古西亭上场、下场的大致范围

明正统七年(1442年),各盐场均分为上场、下场,路途便利者为上场,偏远者为下场。

清嘉庆《两淮通州金沙场志》“金沙场图序”记述:“相传,古金沙在镇场及姜灶港……西谓西亭上场,东谓金沙上场”。这是最直接记述“西亭上场”“金沙上场”方位的地方史志。其告诉后人:“金沙上场”在镇场及姜灶港一带,“西亭上场”在今小海—观音山—兴仁一带。

西亭场的上场、下场,主要是以今兴仁、天竺山、东土山、孙李桥一线的西亭横河为界,南为西亭上场,北为西亭下场。

西亭上场的范围大致为:南至南川河,西至龙王庙、八里庙的运河,北抵西亭横河,东与金沙上场相连。潘灶港是唐宋时期西亭上场最主要的一条南北灶河。后又在潘灶港东开凿了南起南川河的韩湘坝,经观音山向东北达西亭横河的洞港,还有小海向北的大撇港、小撇港等灶河。

西亭下场的范围大致为:今兴仁、天竺山以北、以东区域,包括今兴东、西亭、十总南部的一部分。其主要灶河有李灶港、八字河、季灶港、朱停港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