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赤斑病作为蚕豆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后导致蚕豆植株落叶,造成幼荚和茎枝发黑干枯,使得蚕豆结荚率降低,空粒率增加。目前部分早栽的蚕豆田块已进入花簇期,结合气象预测,气温将持续回升,伴随局地过程性降水,田间湿度条件极利于赤斑病、褐斑病等叶部病害的发生。因此,各镇(街道)要引起高度重视,抓住防治适期,做好宣传发动,指导农户开展防治,确保蚕豆优质高产。
一、发生情况
蚕豆赤斑病,2月25日本站系统观测点调查,病叶率平均14.5%,病情指数4.17;3月22日调查,病叶率71%,病情指数32.3,轻于去年同期,位列近10年以来第7位。3月25日在金沙、西亭、兴东等地区普查18块不同类型蚕豆田,赤斑病平均病叶率88.3%(66~93.33%),比去年同期减少9.01%。蚕豆赤斑病还处于初发生期,随着气温逐步上升,赤斑病蔓延加快。根据蚕豆生育进程、气象因素及历史资料等综合分析,预计病害激增期将出现在4月上旬,发生程度为中等。凡重茬、荫蔽较重、低洼潮湿的田块将发生偏重。
蚕豆褐斑病,主要侵害叶、茎及荚,荚受害后,产生凹陷的暗褐色病斑,四周黑色,发病严重时,荚枯萎,种子瘦小,不成熟。病菌穿过荚皮侵害种子后,导致种子表面形成褐色斑。据区植保站3月25日调查,病株率平均为2.5%(0~13.33%),病叶率平均为0.36%(0~1.67%)。
蚕豆蚜虫,3月25日普查,有蚜株数平均18.1%(0~40%),是去年同期的9.37倍,百株蚜量平均514.7(0~1366.67)头,随着气温回升,田间蚜虫数量将急剧上升。
二、防治意见
1.农业防治:要加强清沟理墒工作,降低田间湿度,提高蚕豆抗病能力,剪除重病枝,并带出田外处理,减少田间菌源。
2.化学防治:在蚕豆初花期开始喷药,隔7~10天防治第二次。可选用25%百菌清WP或80%代森锰锌WP或10%嘧菌酯SC,兑水50千克,在露水干后对准蚕豆全株均匀喷雾。对有蚜虫发生的田块(有蚜株率达5%的田块),在防治中需另加氟啶虫胺腈或高效氯氟氰菊酯或烯啶虫胺进行防治。
三、注意事项
1.选择晴好天气用药,如喷药后6小时内遇雨,需补治。
2.为延缓农药抗药性的产生,请交替轮替用药。
3.农药废弃物(农药包装袋、包装瓶等)要注意及时回收,不要随意乱扔乱丢,以免污染水体。
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关注通州三农热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