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参加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时,革命战争年代的五任老县长合影。自左起:徐超、孙卜菁、梁灵光、顾尔钥和瞿树滋。
1949年2月,南通城区解放后,市、县分治。3月10日,南通县委和县政府机关从西亭迁至金沙,办公地点设在破旧的城隍庙里,县长为徐超。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的《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1950年4月,南通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金沙召开。8月,县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习惯上仍简称县政府)。
南通县人民政府县长徐超,1923年出生于启东和合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1941年参加革命并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老战士。他先后担任过中共骑石区、金沙区区委书记等职。1943年4月,在日本侵略者进行残酷的“清乡”时期,他打入南通城敌营内从事地下工作。徐超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在他的秘密策划下,100多名伪军弃暗投明,加入了新四军的队伍。
徐超成为南通县第一任人民政府的县长,始终怀揣初心,将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1949年8月初汛,南通县碰上台风与江潮、暴雨同时袭击,大风雨和江潮狂卷而来,紫琅区的裤子港至竖积洪港干堤16处破缺,24条支槽全部被破坏,台风和大雨吹倒、淹没了许多房屋,几万亩农田受淹。县长徐超闻讯,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十几人冒雨赶到紫琅区江边,和区、乡领导同志一起组织领导农民抢修江堤,同时动员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排涝。徐县长冒着风雨,踏着漫田埂的大水了解灾情,解决被淹群众的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紫琅区农民克服了重重困难,渡过了难关。
第二年的夏秋之交,防汛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徐超仍奋战在抗洪一线。一位姜灶小学的教师记下了人民的好县长徐超赤脚抗洪归来的情景:
那是1950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初三)临近中午时,我看见从西边风尘仆仆地走来一位干部。
他头戴灰色军帽,腰挎灰色布包,包上缝贴着红五角星,赤脚穿草鞋,裤管卷着,嘴角边带着笑意向我越走越近。我定睛一看,哟!这不是县长徐超同志吗?立刻奔上去招呼:“徐县长,哪儿来?”“长江边,防汛回来。”徐县长笑眯眯地回答,同时向我伸出了热情的手。
我立刻将他请进室内休息。看着他炯炯有神的眼光,我心头油然升起了敬意:多好的县长啊!长江边离县城金沙七八十华里,他关心着沿江10多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亲自赤着脚,穿一双草鞋,步行去江边指导防汛工作,真是位人民的好干部!
隔壁办公室里的同事们从窗口见到徐县长到来,都走出来热情地招呼。厨房里的顾师傅闻讯也赶忙打来了洗脸水。徐县长取下灰布包,从包带上解下毛巾,一边洗脸,一边关心地询问办学情况和教师的生活状况。大家闲谈了一会儿,开饭了。
顾师傅端上来的是一大盆热气腾腾的大头菜咸菜汤,没有其他什么菜,饭碗里装的是纯麦粞饭,找不到一粒米。那时我们教师同干部一样,工资是薪粮制,每月百把多斤粮,其中伙食费支出60斤,所以吃的饭纯是麦粞和蔬菜。只有每逢周三、周六的中午,才买些猪肉算是开荤。那天是星期四,所以中午吃的是纯麦粞饭和咸菜汤,没有荤菜,更没有酒招待。徐县长和我们教师一样,都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徐县长休息了片刻,从口袋里摸出钱来执意付给了县里规定标准的客饭费,挎上那只缝贴着红五角星的灰色布包,跟大家握手告别。我和同事们把他送到教室门前的大路上。徐县长便迈开他那卷起裤管的、赤脚穿草鞋的大脚板,精神抖擞地从姜灶小学东山头朝北,绕道正场往县城金沙的方向而去……
上面摘录写有徐超县长赤脚参加抗洪抢险的文字,实际是新中国初期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后来在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离休,在他即将走完人生94年旅程时,又毅然捐献100万元建立了“徐超爱心基金”。
捐款的场景非常感人:那天,徐老躺在病床上,头靠着枕头,两眼直直地看着一滴一滴注入他身体的药液,对女儿说:“我这辈子为共产党做了不少事,共产党给了我很高的待遇,我要感恩党,回馈社会。家里抽屉里有9.5万元现金,3月的工资到卡上了。还有你数一下,抽屉里有17张存单和国债券,你抽时间去银行取出来。”当徐超说要捐出100万元时,他女儿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多年来耳闻目睹她父亲给本市和外地的贫困生,还有多次给灾区捐款的善举,女儿知道父亲的脾气和对党的忠诚,紧抓着父亲的手说:“您放心,我帮您将这事办妥。”可女儿帮他把这笔捐款七拼八凑,总额也只有99.8万元。徐老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就向女儿借了2000元。在女儿的帮助下,将100万元捐款如数转到南通市关工委的账户上,从而使他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得以实现,也是这位有着75年党龄的老战士人生的最后一件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