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张謇爱国实践的二三事(上)

发布日期:2025-03-10 阅读:517

《马关条约》的签订

□吴昊翔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爱国是经久不衰的传统。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彪炳史册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用行动昭示着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铸就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与灵魂。作为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一代儒商,张謇将爱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认为,爱国不仅仅是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1924年,张謇在《垦牧乡志》中写道: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张謇把爱国落实在建设家乡、造福桑梓上,其实业救国的实践是早些年抵御外侮实践的延续。

19世纪60年代后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引发清廷和日本同时出兵干涉。这一年,29岁的张謇作为吴长庆的幕僚,随庆军赴朝。在朝鲜期间,张謇写下《壬午东征事略》《乘时归复流虬策》《朝鲜善后六策》等著述,告诫清廷保持对日本的警惕,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张謇还草拟出《代某公条陈朝鲜事宜疏》,表达自己的爱国主张,但并未受到清廷的重视。

从1876年到1884年,张謇辅佐吴长庆前后有八年之久。吴长庆是张謇敬重的爱国将领之一,张謇本想在庆军中施展自己的爱国抱负,然而这一梦想随着吴长庆的去世而破灭。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在镇压这次政变中崭露头角,步步高升,滋长了其野心与傲慢。张謇遂与之绝交,带着七分懊悔和三分惆怅回到乡里。而“甲申政变”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1895年,守制在籍的新科状元张謇受张之洞之命,总办通海团练,防止日本海军入侵长江流域。办理团练期间,张謇起草了《海防团防营制》《民团续议》等规章,又作《通海劝防歌》,以通俗的语言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号召人们参加团练,保卫乡里。在《海门团防营制》中,张謇写道:“尔等平民,老死牖下,无人知觉,所谓轻于鸿毛也。若能执干戈以卫乡里,则是堂堂丈夫,可谓重于泰山矣。”“寇未至当作有寇想者,儆戒不虞,慎固防守是也。”张謇举办团练的活动虽然没有取得实际抗敌效果,但为他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当《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来,张謇痛心不已,悲愤难平。“实业救国”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形成的,他为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国人数之多,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阐明了自己的救国主张。1903年,张謇东游日本之际,在《马关条约》签订地春帆楼赋诗一首:“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表现出深深的爱国热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