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兔儿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在十总镇有一位73岁高龄的手艺人丁顺如,他巧用竹篾,编制了一个又一个灵动活泼的兔儿灯,传达了美好的期许与祝愿,深受孩童喜爱。
日前,记者在丁顺如家中看到,栩栩如生的兔儿灯随处可见(见上图,顾碧清 摄),而丁顺如和老伴儿葛福平正忙着制作新一批的兔儿灯,准备趁着过节上街售卖。
只见丁顺如在一根结实粗壮的竹子上比划着兔儿灯各个部位所需要的尺寸,熟练地锯下三根长短不一的竹子,然后用蔑刀削出一根根竹篾,并将打磨完的竹篾弯曲成圆,用棉线捆扎成兔子的身体、脑袋、耳朵、尾巴(见上图,顾碧清 摄)。“做一个兔儿灯所需要的竹篾都需要按一定的尺寸一套套搭配好,每个部位的尺寸都不一样。”丁顺如一边制作一边向记者细致地介绍道。几根竹篾在丁顺如的手中来回翻转,“听话”极了。他用那双粗糙的大手将竹篾一弯一扎,不一会儿,一个小兔子的骨架逐渐成型。
谈起当初和兔儿灯结缘的故事,丁顺如告诉记者,初次接触兔儿灯还是在四十多年前,原本一直和父亲一起制作传统蝴蝶风筝的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老师傅接触到了兔儿灯。当看见孩子们拉着兔儿灯喜笑颜开的时候,他慢慢地萌生了兴趣,开始照着成品自学琢磨,并拜访身边有经验的师傅,潜心其中,直到现在。
据丁顺如介绍,制作兔儿灯看似简单,却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锯竹子、削竹篾、编扎骨架、剪裁糊纸、绘制上色、组装轮子等。“骨架搭完后还需要剪裁白、红、黄、绿等纸张,然后把它们粘贴在骨架上,形成兔子的身体、耳朵和尾巴等部分,接着画兔子的脸、填颜料,再装轮子,这样一个兔儿灯就完成了。”葛福平表示,“我和老伴儿分工合作,制作一个兔儿灯需要一两个小时。”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一盏盏兔儿灯寄托了大家对全家团圆、阖家幸福的美好期盼,也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到元宵节,也是丁顺如和老伴儿最忙碌的时候,但看着孩子们笑开了花,丁顺如也十分满足:“元宵节又来啦,一想到孩子们会拉着我做的兔儿灯走在街头,热热闹闹的,我心里高兴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