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人大工作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二甲镇人大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植于基层治理实践之中,通过搭建多元化平台、畅通民主渠道、强化服务效能,确保人民群众在“说事”有地方、“议事”接地气、“办事”更高效上取得显著成效。
搭建平台,让“说事”有地方
标准化打造了一批人大代表“家站点”,并将各级人大代表编入“家站点”,扎实开展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打造更多“民意收集站”,充分收集选民群众的心愿、意见、建议,畅通反映社情民意渠道。对各种大事小情有意见建议的,都可以写成书信或纸条投送至意见箱内。管理员定期开启意见箱,对箱内收集的社情民意进行细致梳理、分类汇总,并及时向镇人大和辖区内人大代表报告。截至2024年10月底,“民意收集站”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0余条。通过对收集的社情民意进行分类,其中比较简单的问题由村(社区)自行解决。比如,针对居民反映新市居沿街住宅楼雨水管道堵塞致屋顶漏水问题,新市社区获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会同镇建设局、物管办等职能部门对现场进行勘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改造方案,由镇政府和住户共同出资,对屋顶进行了修缮改造,为住户解决了困扰,得到了住户的一致好评。对于其他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召开“民主议事会”协商解决,或上报镇人大协调处理。
畅通渠道,让“议事”接地气
8月4日,一场以“路灯亮化”为主题的座谈会在余西社区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成员及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路灯类型、数量、安装时间等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组织群众监督施工过程、协调处理矛盾,确保工程品质过硬、有序推进,引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点亮”文化长廊“常亮”。
二甲镇余西古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成陆早于周边,建于唐代,历尽千年沧桑,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也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朱理治、曹秀升等众多的历史名人。
长廊与古镇辉映,人文与自然和谐,文化与旅游融合……这段时间,在新修缮完成的余西古镇文化长廊上,每当傍晚时分,村民便会相约来到家门口的景区散步。目前,门楼遗址重建、牌坊节点修缮等项目已完成初步方案设计,正进行深化设计,蓝印花布展示中心已完成图纸设计与预算编制工作。
强化服务,让“办事”更高效
镇人大每季度召集人大代表开展一次座谈会。根据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当前民生热点难点确定每次活动议题。谈重点事、督政府工作,谈难点事、为群众发声,谈热点事、促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
7月28日上午,二甲镇第三期“人大代表双月谈”,围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甲蓝印花布座谈会召开,深入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其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
蓝印花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南通地区的文化名片,2022年“二甲蓝印花布”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时代的蓝印花布在代代传承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会上,与会的区镇机关干部和人大代表、青年师生们围绕二甲蓝印花布的现状、保护措施及传承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人员们纷纷表示要加大对二甲蓝印花布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二甲蓝印花布的知晓度、认知度和浓厚兴趣,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老艺人带徒授艺,培养二甲蓝印花布的新生力量。各类学校要将二甲山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学习、热爱、传承这一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