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运盐河的历史变迁之③ 浚河成网(四)

发布日期:2024-12-11 阅读:392

□陈炅编写

四、重要的河工设施

1916年到1919年,大有晋公司修建了歇御港闸、环本港闸和遥望港九孔大闸。这三座大闸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垦区内的排涝、灌溉问题,而且使南通、如皋两县大片农田免遭洪涝、干旱之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县水系调整,遥望港河、新中闸河、团结河等东流进入黄海。这些河道原有的旧闸不能再正常发挥作用,为调节内河水位、控制黄海海潮,建造遥望港闸、新中闸、团结闸等新闸。长江沿岸也建造水闸与涵洞,为通州西南部农田的旱涝保收发挥了作用。

(一)黄海水闸

1.遥望港闸。因建在遥望港河东端而得名,位于三余镇恒兴村,水由遥望港入海,起出海排涝挡潮作用。当时,大有晋公司地势南高北低,大水时垦区的积水不能顺利排入遥望港,为调节垦区内水位,防止海水倒灌,保持通航水位,1916年张謇创议建造遥望港水闸。水闸由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勘察、设计、指导建造。该闸工程浩大,有9个闸门,人们叫它“九门闸”。遥望港闸在1918 年11月开工,1919年12月落成,是当时南通境内最大的挡潮排涝闸。九门闸分泄西亭、骑岸、金沙、余中和如皋东乡内河之水,受益面积43.67万余亩。50多年后,九门闸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再加上海岸线东移,南通县人民政府于1973年12月在原闸东5公里处再建新闸,1974年7月建成三孔遥望港闸,具有排涝、挡潮、排咸、通航等多种功能,受益面积为60万亩。2008年2月,通州市人民政府对水闸除险加固,挡潮按照百年一遇的高潮位设计,遥望港闸重焕青春。

2.新中闸。原为环本港闸,1917年竣工。该闸位于恒兴、海晏交界处的环本港口,所以定名为“环本港闸”。又因水闸建在大有晋公司沿海中部,人们又称之为“中三门闸”。该闸建成,基本解决了大有晋公司中部和南部的防潮泄洪问题。海岸线东移后,该闸于1973年拆除,东迁7公里重建新闸。新闸于1974年竣工,改名“新中闸”。新中闸设计最大排水量为60立方米/秒,受益面积为6万亩。

3.团结闸。原名“歇御港闸”,地处东余与海晏间,又称“老三门闸”“南三门闸”。该闸有三孔,是大有晋公司东南部海边的排涝、挡潮闸。歇御港闸设计受益面积25万亩,实际受益面积18万亩左右。1969年进行河道整治,团结河水量增加。海岸线东移以后,在闸外筑堤围垦造地,歇御港闸成了内河节制闸。1971年,南通县人民政府拆除了旧闸,在原址外口新建挡潮闸,取名“团结闸”。2008年11月中旬,团结闸迁址重建,质量和防洪标准得到全面提升。团结闸排除内涝、挡潮保田,对确保三余镇乃至通州全境的粮棉增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长江涵闸

1.小李港闸。位于五接镇小李港江口,是五接、平潮、新坝和如皋市九华、营防等乡的排灌水道,原有排水木涵洞,1959年把涵洞改建为单孔水闸。水闸有叠梁式闸门,人工启闭。1964年因木制挡浪损坏进行改建。1967年将原闸门改建为螺杆启闭直升闸门,1979年把螺杆启闭改为油压启闭。该闸是通州西部的重要引江排灌水利设施。

2.大李港涵洞。涵洞位于五接镇长江口,1963年2月建成。原出江口有多座小涵洞,引排不畅。1963年,五接镇原小李港口子被堵塞,内河改道由大李港涵洞入江。涵洞长22米,出水口下游设消能池,涵洞中有手摇式螺杆直升门,启闭涵洞。涵洞担负李港、顾二圩、新老渔港和五接、平潮等十余个村的农田灌溉与排涝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