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锦荣
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历来是文人墨客创作歌颂的对象,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到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千百年来,菊花以其高洁的品质成为君子的象征,并凝结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成为诗画中的经典意象。
南通知名画家张蓁喜作秋菊,《墨菊图》便是其中一幅。该画作尺寸84cm×40cm,题穷款“馨谷”,押以“张蓁画印”四字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入编净缘社《影印南通书画大观》第98页,2012年入编南通博物苑《东篱花神——张蓁书画作品集》第4页,由其族人张宏钧收藏。
《墨菊图》绘就的是一株三枝三蕊菊花,以淡墨绘写刚健茎秆及厚重叶瓣,衬以线条简练的细勾菊花。排线为瓣,笔触沉稳,清秀端雅;意笔写叶,浓淡参差,意态生动。叶子的形状各异,有的宽大舒展,有的细长卷曲,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为菊花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枝干蜿蜒,挺拔有力,支撑着菊花的傲然与美丽。花瓣自然生动,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秋意的深情。
整幅作品纯以水墨写成,墨色匀净,最见其清雅之态,给人以强烈的简约之美。张蓁以工致细腻笔法,精准地描绘出菊花的形态和神韵。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烦琐装饰,只有最纯粹的线条和水墨;不追求艳丽与夺目,而是以一种平和、宁静的色调,展现出菊花的纯净与美好。
张蓁爱菊不仅体现在生活中,更渗透到了艺术创作中。民国十二年(1923年),孙儆特聘他为私立金沙孙氏小学校(现为通州区实验小学)美术教员,并负责规划校园,建“鞠寿堂”,堂前辟菊畦。张蓁亲自灌莳培育从国内外觅来的新品三十有余,其园艺深受时人尤其是张謇的赞誉。每当秋风送爽、菊花盛开时,张蓁便陶醉在这片花海之中,用画笔捕捉那动人的瞬间,在画纸上寄托他的心素如简和高范情操。
1924年,张蓁的《水墨菊花图》在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后,一时声名鹊起,求其画者纷至沓来。张蓁生性耿直,崇尚菊花的高洁品格,富户向他求画,画菊一朵须付银元一枚,而对贫寒好学者则不收分文。张謇对张蓁莳菊和画菊很是赏识,曾赠一联:“欲行天下独,信有欲贤疑”,对其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孜孜以求而生性孤傲、高洁不屈表示认同。
菊花不似牡丹般雍容华贵,也不比玫瑰浓丽娇艳,但却在一片萧瑟秋景中凛然盛开,以其独具的淡雅朴素气质和坚韧孤傲个性,引得众人为之倾心。张蓁笔下的菊花绰有逸趣,而无一点尘俗气。他的菊花图以菊花之清秀坚贞、傲霜斗雪抒发自身之高旷胸臆,每一幅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仿佛能穿越时空让观者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