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日期:2024-12-09 作者:通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刘笑峰 阅读:40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既为创新赋权,又为创新赋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当前,通州应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势赋能。

一、知识产权发展形势

当前,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显著增强。通州正处于全面现代化建设发力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期、南通城市“副中心”建成期,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知识产权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仍存在知识产权创造产出质量有待提升、重点关键领域高价值专利偏少、企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率较低、涉外风险应对能力总体偏弱等方面不足。通州必须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发展新的任务要求,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二、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内在关系

知识产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知识产权具有经济属性,知识产权制度使创新主体能够从创新活动中获得合理报酬,激发了全社会创新热情,也促进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的交易、许可、质押融资等活动让创新资源在市场中高效流动、合理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长,有助于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知识产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知识产权具有法律属性,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规制和政策引导,有助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和创业环境滋养了创新创业者,也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靓丽名片,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构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三、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以加强顶层设计为先导,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

一是完善服务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出台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本体政策,完善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社会领域知识产权关联政策,促进核心专利、知名商标品牌、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等高价值知识产权大幅产出。优化知识产权相关奖励政策,提升财政支持知识产权建设力度。二是完善协同共治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成立促进创新、协同保护、转化运用等工作小组,落实知识产权工作重点任务。探索知识产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落实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强化科技、投资、人才引进等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三是完善高效顺畅的知识产权治理机制。优化符合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高端纺织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配套知识产权治理模式,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完善家纺产业版权保护,推动家纺产业与创意设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深度融合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以健全保护体系为牵引,助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优化知识产权领域执法协作机制,提档升级通州“食药环融打”平台,进一步加强行刑衔接。加强与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人民法院协作配合,高标准建设通州湾示范区人民法院家纺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人员能力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知识产权执法队伍。二是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公证、鉴定和维权援助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载体建设工程,推动通州区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提档升级。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实体市场、电商平台、行业协会、企业等建立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制度。三是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健全境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防范机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信息,为企业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信息、法律等方面支持。引导企业和其他组织加强境外知识产权布局,强化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探索建立国内外机构“1+1”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专业优质服务。

(三)以提升质量效益为核心,加速释放创新发展动能

一是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的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机制。大力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专利布局。实施商标品牌培育工程,指导企业走自主创牌之路。提升地理标志产品附加值,带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二是推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持续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完善入库培育、梯队建设、动态管理的工作体系。实施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工程,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工作,推动专利与质量、标准融合。三是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优化南通(通州)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开展知识产权推广应用,推进供需精准对接。整合财政、金融监管、银行、担保、评估等多方资源,为企业质押融资提供全要素支撑、全过程指导。

(四)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础,打造便捷高效服务生态

一是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以通州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为支撑、基层知识产权工作站(商标品牌指导站)为节点,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多级联动。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支持相关机构申报江苏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实现与苏南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的协同衔接。二是促进优质知识产权机构集聚。推动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建设,引进国际高端服务机构,培育一批通州本地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分级分类评价,强化信用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人才岗位锻炼和交流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公证、社会监督等人才的选聘和管理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知识产权高管、知识产权师、专利代理师等专题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