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板桥心中的冬心

发布日期:2024-12-04 阅读:470

图1 金农画梅花册页

图2 金农山水画册页

图3 金农人物画册页

图4 郑板桥书五言诗

□黄宝乐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吏等二十余种。冬心博学多才,工诗词,精鉴古,好收藏。乾隆元年,冬心时年恰半百,入都参加博学鸿词科,叹未被选中,抑郁不得志,遂游走齐、鲁、燕、赵,历秦、晋、楚、粤,终无所遇,遂布衣一生。在自幅《画马图》上,冬心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怀才不遇之情昭然若揭。自此,冬心不得已又操笔弄翰,开始卖画,中年到扬州定居后,寄住三祝庵、西方寺,直至终老。冬心正式画画虽然很晚,但画路甚宽,题材涉及花卉(图1)、蔬果、山水(图2)、人物(图3)、佛像、鞍马等,所画皆源于内心,自我创作,用笔笨拙,构图洗练,简约通透,别有心裁,意境深邃,令人玩味,开辟了高古新奇的文人画新领域,人评“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于书法,冬心自创“漆书”,高古生拙。此外,冬心还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板桥(1693~1765),比冬心小六岁,人生旅途与冬心不同,于四十四岁时高中进士,在家候官五年后被派往山东知范县四年,加上知潍县七年多,仕途计约十二年。又因为“忤大吏”而“弃官”,二次回扬州卖字鬻画。

板桥与冬心何时相识,不得而知。可以想象,此二人皆品格高洁,诗书饱读,诗、书、画、印融通,于扬州生活又卖字画,还参加书画雅集,更同列“扬州八怪”,相互之间势必惺惺相惜、引为知己。《郑板桥集》书中,收录了三札板桥《与金农书》,从中可窥二人交流之坦诚和情谊之深厚。兹分录如下:

其一:赐示七夕诗,可谓词严义正,脱尽前人窠臼,不似唐人作为一派亵狎语也。夫织女乃衣之源,牵牛乃食之本,在天星为最贵,奈何作此不经之说乎!如作者云云,真能助我张目者,惜世人从未道及,殊可叹也。我辈读书怀古,岂容随声附和乎!世俗少见多怪,闻言不信,通病也。作札奉寄,甚勿轻易示人。寿门征君,弟燮顿首。

其二:词学始于李,唐人惟青莲诸子,略见数首,余未有闻也。太白菩萨蛮二首,诚千古绝调矣。作词一道,过方则近于诗,过圆则流于曲,甚矣词学之难也。承示新词数阕,俱不减苏辛也。燮虽酷好填词,其如珠玉在前,翻多形秽耳。板桥弟燮书寄寿门老哥展。

其三:骨董一道,真必有伪,譬之文章,定多赝作,非操真鉴者,不能辨也。夏鼎商彝,世不多有,而见者殊稀。老哥雅擅博物,燮曾有“九尺珊瑚照乘珠,紫髯碧眼聚商胡”诗以持赠矣。然窃有说焉:世间可宝贵者,莫欲易象、诗、书、春秋、礼、乐,斯非世上大古器乎!不此之贵,而玩物丧志,奚取焉!然此只堪为知者道耳。狂愚之论,敢以质之高明。寿门征士,燮奉简。

上录第三札中所言赠诗,于《郑板桥集》中亦有载录。板桥《绝句二十一首》,吟诵了高凤翰、李鱓、黄慎等二十一人之人生与艺术,且在诗后注道“凡大人先生,载之国书,传之左右史。而星散落拓之辈,名位不高,各怀绝艺,深恐失传,故以二十八字标以梗概。峨山先生不应在是列,笔之所至,遂不能自己。”其中咏《金司农》诗言:“九尺珊瑚照乘珠,紫髯碧眼聚商胡;银河若问支机石,还让中原老匹夫。”

《郑板桥书画集》中,刊广东省博物馆藏板桥《行书五言诗》纸本作品(图4),作品正文“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跋文“冬心先生寄我诗字,悬之署斋,遂题此二十字,布告山左,以启后贤,非标榜也。板桥郑燮。”此作创作时间虽然不详,而从中倒是道出了冬心在板桥心目中所处地位,即综合学养深厚,文艺成绩斐然,令人难以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