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科技赋能 书写“智”绘“丰”景

发布日期:2024-11-06 作者:曹抒雁 吴胜泓 徐艳梅 阅读:514

金风轻拂,谷黄米香。10月31日,记者在十总镇丫丫无人化农场看到,金黄的水稻铺满大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伴随着阵阵轰鸣声,农场主祁艳均正驾驶着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只见“大铁牛”前方拨禾轮快速运转,成片的水稻被“吞”进去,秸秆很快被“吐”出来。收割好的稻谷如金色的瀑布一般,纷纷被“收入囊中”,随即通过输送管送到路边的运粮车中“颗粒归仓”。

“今天是第一天收割,由于采用全程机械收割,速度很快,700多亩水稻大约一周时间就能收割结束。”祁艳均笑着说,“现在种粮效益高,还有政策扶持,今年亩产稻谷达到600多公斤,这些都是我们利用科技种植的底气。”

2014年,在外打工的祁艳均萌生了“回老家搞农业”的想法。说干就干,祁艳均在十总镇流转了240多亩土地。由于人工费用支出多,当年收益欠佳。不能打退堂鼓!为此,他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掌握了种植技术,还学会了植保无人机等机械操作技术。通过将所学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巧妙融合,祁艳均很快得到了“回报”。

成功后的祁艳均深知,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于是,他成立了无人化农场,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大型拖拉机等现代化机械,实现了机械化全覆盖。现在的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把科技运用到实践,从“会”种到“慧”种,书写了“新农人”的新人生。丫丫无人化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他本人也获评“职业农民标兵”。

作为两届的区政协委员,祁艳均十分关心高质量农业发展。农村河道整治关系着防洪安全、农田灌溉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他通过走访巡查发现,十总镇的一些村居河道由于年久失修,河坡存在安全隐患。为此,他提出了关于河道护岸打桩的相关建议。在施工过程中,他也时刻关注工程的进展和质量,定期到现场察看,督促施工方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每一根桩都打得牢固、可靠,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近年来,他先后提交的《关于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等多个提案和社情民意,均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并落实到位。

接下来,祁艳均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引领更多的村民投身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