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
10月26日晚,“南通牡丹颂”——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暨惠民演出在南通大剧院歌剧厅举行,我区创作的南通说唱《花二侯卖花》荣获本届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这也是市(区)历史上首次获得该殊荣。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张建华在区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要求,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持续提升全区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2014年成立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通州基地,2018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到如今荣获全国性曲艺专业最高奖,通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人民立场,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出了一大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激发了文化生命力、创造力,文艺精品创作枝繁叶茂,文化强区建设“开新花”“结硕果”。
从高原到高峰
文艺精品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10月19日,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暨南通金秋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文化江海行”走进如皋九华。活动现场,南通说唱《花二侯卖花》以朴实无华的说表、婉转悠扬的唱腔、趣味灵动的舞台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南通说唱《花二侯卖花》由通州区文化馆创作,南通市文化馆、通州歌舞团、通州区剧目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参演,主演人员中还有一位国家级非遗童子戏的市级传承人。作品讲的是返乡创业的青年园艺师花二侯鼓起勇气,挑上花担,到“鲜花会”上推销自己栽种的花卉,却遇上三年前分手的恋人——现在已是鲜花小镇招录干部的田一凤,二人“狭路相逢”,一场“比花”就此展开。经过村主任从中调解,二人解开误会、冰释前嫌,唱响了一曲新时代、新农村、新青年的青春创业故事。
《花二侯卖花》的主创人员胡永忠表示,创作的灵感来自通州的旅游景点——鲜花小镇。“一开始只有四个字——‘鲜花小镇’,一个非常具体的地点出现在脑海里,然后我才往里面填充人物,把人物填充到具体的环境中,营造故事,写本地人、本地事、本地场景。”胡永忠坦言,创作初衷是希望鼓励正在创业的年轻人,“当下社会有一些不好的论调,比如躺平。很多人认为创业很难,创业肯定是艰苦的,这个故事就是要让人鼓起劲,要有力量,站直了别趴下!”
《花二侯卖花》以国家级非遗文化“南通童子戏”为素材底色,融汇传统老调、通剧新腔、地方民歌、俚词乡曲等,进行艺术加工提炼,演员们在台上“又说、又唱、又跳”,极具江海风韵的地方色彩,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我区在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供给的同时,守正创新,不断推出扎根乡土、贴近生活的文艺精品,充分发挥了文艺服务人民、反哺人民、激励人民的作用。
今年,在文旅部主办的展演活动中,我区选送的小品《阳光便利店》入围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黄梅小戏《审舅舅》入选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全国黄梅戏小戏展演。新编通剧《陈英卖水》经典选段入选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通剧小戏《瞧这两亲家》获全国民间文艺展演“最佳节目奖”、首届“田汉杯”中国响水小戏大赛季军。
从高原到高峰,通州文艺在“攀峰”征程中,形成了突出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独特标签。今年以来,已有7项文艺作品摘得省级以上荣誉和奖项,创历史新高。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法、绘画、摄影等诸多门类的艺术精品全面开花,文艺创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深挖资源优势
国字号品牌擦亮通州文化名片
10月27日至29日,第五届“通州杯”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在我区举行。此次展演自8月中旬发出节目征集通知以来,得到了广大曲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响应。据区文广旅局相关业务科室工作人员介绍,截至9月20日,共收到178个节目,经中国曲协组织专家认真遴选,27个节目入选第五届“通州杯”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
据悉,自2014年中国曲协与通州区合作共建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通州基地以来,我区以两年为一周期,分别举办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及研讨会,目前已成为引导鼓励曲艺创作、发掘培养曲艺新秀、推动曲艺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
通州曲艺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评话祖师”的柳敬亭就出生在通州余西古镇,2018年通州更是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南通地方曲艺——“南通说唱”就源自国家级非遗“南通童子戏”。我区曲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以南通话为舞台表演语言,以童子戏传统老腔老调、通剧新腔、南通地方民歌、小曲为音乐元素,进行艺术加工提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通说唱《散花》《踏青》登央视、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被中国曲艺界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区借力“中国曲艺之乡”“江苏省特色小品之乡”等品牌,先后打造出《审舅舅》《你想要什么》《二嫂争地》《村支书的星期天》等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曲艺作品。与此同时,将高质量、多层次的文艺精品作为传播新观念、新风尚的有效“介质”,每年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通州之夜”系列文化晚会、“水街19点 乐享南通州”艺术展示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都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精品。连续两年举办“南通州文旅嘉年华”,利用端午等节假日开展南通州文旅系列活动,通过“请进来”“文化走亲”等方式,让区内的获奖文艺作品与国内的文艺精品同台共演,让优秀的作品走到百姓中间,赢得了市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我们创排的作品不仅仅是去拿奖,更多的是惠民演出,让通州的老百姓在家门口乐享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我们要把‘中国曲艺之乡’这个品牌放大,把南通说唱推出南通,使其走向全国,走上更大的舞台。”区文化馆馆长王彦芳说。
创新体制机制
营造文艺精品创作一流环境
通州能在文艺精品创作中硕果累累,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而动力源泉则是区委、区政府对文艺精品创作的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到体制机制创新,从改革攻坚到推广扶持,为文艺精品创作营造一流环境。
“我们重视文艺领军人物的培养,建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运行机制,落实好《通州区优秀文艺人才奖励扶持办法》,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的扶持保障力度,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名家。同时,充分发挥各门类艺术领军人物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名人工作室,带动通州文艺人才快速成长,系统地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樊小燕说。
9月26日晚,话剧《美好的店》在区文博中心剧场成功首演。该剧入选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扶持项目,是我区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话剧,剧中多位演员挑战突破自我,第一次从歌手、舞蹈演员跨界到话剧舞台,展现了通州文化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人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实现文艺繁荣发展,需要打造文艺人才高地。近几年,我区通过政府竞争立项扶持培育团队等方式,逐步形成了通州歌舞团曲艺中心、通州区剧目工作室、通州区文化馆、顾学军小品工作室、南通市文艺家张山工作室以及全区百支业余文艺团队的文艺中坚力量,聚集了一批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文艺人才。目前,全区共有中国曲协会员24名、省级会员13名。
为建立健全文艺创作扶持激励机制,我区先后出台了《通州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竞争立项实施办法》《通州区文艺人才扶持奖励办法》。在政策激励下,全区文艺创作不断繁荣。
今年3月,我区召开大型原创通剧《濠河月》的创排座谈会,该剧用本土戏曲“通剧”演绎本土历史人物故事,弘扬了张謇先生炽热的爱国情怀。现实题材大型原创通剧《传家宝》剧本正在创作中,讲述了一个锔瓷匠艺人之家的技艺延续和工匠精神的情怀坚守。音舞话剧《风雨龙城》、说唱《冒籍风波》、船工号子《运盐河边》剧本已经成型,即将开始创排工作。
“当下就是文艺创作的最好时代。”《花二侯卖花》的主创胡永忠表示,他准备将《花二侯卖花》改编成一部两小时之内的通剧的轻喜剧,“用当地的俚语俗谚,将当地的民歌穿插在戏剧里面,写成轻喜剧的样式,非常适合当下人的欣赏习惯,我充满期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要服务于人民,文艺发展要满足于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通州将源源不断地提供充满精神力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艺精品,拓展文化惠民渠道,不断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文艺的百花永远为人民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