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森编写
1944年夏,南通县政府、警卫团根据苏中四地委关于动员全党大力开展政治攻势的指示精神,联合颁布了《红黑点善恶录、生死簿实施办法》,对日伪普遍开展了“红黑点”运动。所谓红黑点,就是一切伪军、伪警、伪组织人员,做了对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的善事记红点,做了恶事则记黑点,善恶之事都记录在案,如怙恶不悛,屡做恶事,则登进死簿,将得到抗日政府的严厉惩罚;如改恶从善,戴罪立功,则登进生簿,抗日政府和人民将依法保护其生命和财产。
在1944年的夏秋季军政攻势中,红黑点运动更是产生了奇效。西亭镇地下党员瓦解了西亭整个伪警中队,其中的一个班携枪下乡参加了抗日武装。7月,全县有7名伪区长同一天宣布辞职;金沙区半个月中就有85名伪乡保长向民主政府自新。年底,二甲镇“清乡”警察中队102名伪军携枪反正。
到1945年上半年,南通县全县层层召开了干部、民兵、群众会议,宣讲开展红黑点运动的实施办法,放手发动群众,把这一武器直接交给群众掌握。各区、乡普遍召开伪军政人员家属会议,进行形势和前途教育,要求他们劝告在日伪据点里的亲人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少做坏事、多做好事,为自己留条后路,争取多记红点。许多伪军政人员家属纷纷写信劝告亲人,路近的则亲自到据点里去劝说。不少伪军政人员偷偷地托家属向民主政府表示:身在曹营心在汉,决不做坏事,会多做好事。有个据点的伪排长抓了一名抗日干部,他说:“放你回去,替我少记个黑点。”有个伪军官说:“现在身不由己,只有修心念佛,不做对头事。”
同时,为了直接做伪军政人员的工作,抗日军民把“敌伪人员自新条例”“红黑点实施办法”以及宣传标语印成小册子或传单,通过各种办法带到据点里进行张贴或散发。有的在武装民兵的掩护下,到据点碉堡脚下给伪军上抗日课,把宣传材料掷进碉堡。许多伪军争着看宣传品,伪军官阻止也没有用。开展对敌攻势,四分区创作的各种宣传品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红黑点运动的开展,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争勇气,起到了分化、瓦解、孤立和控制敌人的作用。
袁港据点驻有鬼子一个小队,伪军一个排,与金沙、金余、侯家油榨和余西等据点遥相呼应。开始,袁港区委以联防队为主,组织民兵用地雷封锁碉堡,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开群众会、贴标语、向据点里送传单,使伪军龟缩在碉堡里,人心涣散。不久,新四军记红黑点善恶录和生死簿的消息在伪军中不胫而走,使伪军们心惊胆战,不敢出来干坏事。对伪军的军心涣散,日军也无可奈何。区队和民兵经常袭扰,使日伪军不敢轻易离开碉堡半步。到秋季攻势后期,袁港区委书记谢竟成(又名张竟成,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军事法院院长)觉得挤走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动袁港区队率武工队、小游击队和民兵对袁港镇据点进行包围,民兵们把土炮等老武器都扛出来了。
区委决定1944年中秋节前深夜12时发起攻击,以打响土炮为号。区队一个班封锁袁港镇南门,文化教员江镇益同志率一个小组到敌据点西墙外,向据点掷手榴弹、喊话;王秀夫同志率武工队、小游击队、民兵,在据点西侧,高举火把,敲锣呐喊,在洋油桶里放鞭炮做大声势。
深夜12时,一声土炮响,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喊话声响成一片,火光冲天,照亮了夜空,似有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之感。轰轰烈烈的架势将敌军从睡梦中惊醒,他们恐慌万状,仓促应战,伪军只是在碉堡里放空枪,不敢出来。日军曾数次向着街头冲来,但是均被我方民兵土炮击退。在交战中,日军小队长负伤……
袁港军民就这样将据点围了一夜。到凌晨时,日军看看大势已去,就率伪警察等人员狼狈撤退到金余镇。
据不完全统计,在1944年夏秋攻势中,苏中四分区仅地方兵团就作战达192次、区队和民兵作战131次,共攻克据点25处,逼使日、伪军撤走据点44处,沉重打击了凶残的日本侵略者。
强大的军政攻势,使日伪伸向农村腹地的据点纷纷被清除。1944年年底,在风声鹤唳中,驻西亭日军不得不撤离西亭镇。同样,经常性的袭扰与打击,使余西区的日伪军只能龟缩在余西、二甲、东社三个主要集镇,其他地区的那些小据点不是被逼走,就是被拔除。到1945年上半年,南通县日伪的据点大多只是收缩在主要交通线上。
日本鬼子碉堡上的“膏药旗”(太阳旗)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它们的末日就要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