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家乡桥梁的嬗变

发布日期:2024-09-29 阅读:764

王道炎

我的家乡平潮镇濒临长江。闲暇时,我喜欢带着孙子到江边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下漫步。爷孙俩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迎着扑面而来的江风,仰望高耸的引桥墩,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过去那一幕幕令我魂牵梦吟的桥的影像,心中禁不住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我跟孙子讲故乡桥的演变,鼓励他勤奋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孩时的我见村边小河上的“桥”就两腿哆嗦,只有大人们为了干农活才在桥上走来走去,而我们小孩是不许单独过去的。说它是“桥”,其实就是捆在一起横在河上的一两根树干而已,人们都称它“独木桥”。

快上学了,母亲带我去镇上学校报名,一路经过了两座桥,一座是南街上的二坝桥,另一座是东街口运河上的大石桥。两座都是石拱桥。从那时起,我对桥有了新的概念。

第一次看到建桥是在六十年代。随着九圩港大闸建成,直通内河主航道的通扬运河受到潮水的冲刷,河面越来越宽,大石桥濒临倒塌,急需在原址新建“平潮大桥”。

当时,社会、学校广泛宣传,茶余饭后人们都在想象和谈论着新桥有多大、有多高、工程有多艰巨……说得大家都很兴奋。

建桥时,老师带领我们到现场参观。站在岸上,看到深深的河底一点水也没有,原来在运河两头垒起了拦水大坝,河底的水用抽水机抽干了。工人们运石块、抬石块,砌成了两个大桥墩。

建成的平潮大桥5米多宽,桥面到河底高约20米,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竣工,这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大工程。

直到人民公社后期,农村大大小小河道上的桥一般都是由分叉的两根水泥桩支撑,桥面铺平行的两块梁板就成了。不过偶尔也听说有人骑自行车摔进河里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交通建设、城镇改造开始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5年,我担任平潮镇镇长,当时正值通州市委、市政府发出旧城改造、创建卫生镇的号召,为改善平潮的交通环境,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我们先后在通扬运河上组织建造了两座大桥,一座是平潮南大桥,拆除经常堵塞的平潮大桥,又重新建了一座宽敞的新平潮大桥。新平潮大桥采用上拱吊式结构,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

与此同时,省补、市补资金相继到位,对村级桥梁普遍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少数废弃的梁板桥成为历史遗物,不再走人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时代,新时代新跨越,新时代大发展。

2012年后,平潮大地上传来喜讯:要将南通平潮江岸与对面苏州张家港连接,建设公铁长江大桥,要通高铁了!消息振奋人心,让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江边人实现天堑变通途的夙愿。

我永远不会忘记,2020年7月1日11时28分,我作为平潮镇老干部代表,应邀在家门口的南通西站乘坐了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首列过江高铁。在过江高铁上,从窗口望着沿江壮观的景色,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六年多时间,数千名建设者以“强国筑梦”的责任感,攻坚克难,挑战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工程难题,创造了世界桥梁和中国桥梁建设的多个之最,铸就了一条雄伟的“江上长龙”,而这条长龙就横卧在平潮镇的长江边。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