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放大通州“三农”优势,释放农业农村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建设农业强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通州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落实这些重要要求,需要优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主要包括: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近年来,通州紧抓“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产业布局抓转型,强化科技支撑促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链矩阵。一是坚持集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效能,聚焦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农业科技平台。二是坚持接二连三,产业融合赋能发展,打造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核心区,通州农业园区于2023年底顺利通过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中期验收。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唱响产业发展主旋律,推动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先试先行,持续推进无人农场建设。
二、通州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载体建设水平仍需提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较少,设施配套存在短板,入园企业分散,难以实现集中监管。园区科研投入低,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2.产业融合程度仍需加强。通州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缺少加工产值超百亿的大型产业集团和旗舰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缺少如抖音、直播、电商等新媒体营销能力。缺少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尤其是综合性休闲农业龙头产品。
3.政策保障要素仍需完善。涉农资金整合度还不够高,土地复垦难度大,土地指标制约比较突出。设施用地备案存在重重困难,特别是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民宿、餐饮、娱乐等项目建设举步维艰。
4.乡村人才质量仍需提高。职业农民身份认同感不强,乡村高技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比较突出。大部分农业经营者没有受过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系统培训。农村缺乏电商、种苗繁育、冷链物流、智慧农业等新兴技术人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三、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业强区建设
农业强区建设成败在产业,关键在载体,重点在项目,必须正确处理好产业、载体、项目之间的关系。
(一)强化载体功能,找准“发力点”,为农业强区建设提供空间支撑
1.做优做强产业载体平台。加强农业产业创新生态圈建设,注重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龙头农业企业创业实习基地孵化器。2.组建农业产业联盟平台。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新型合作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联农带动联结机制。鼓励发展“飞地”经济、融合经济。3.探索建设农技服务平台。根据服务半径和产业分布,按区域分设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区域内农情监测调查和技术推广服务。4.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平台。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健全市场和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开设地方特色馆,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
(二)优化政策举措,找准“突破点”,为农业强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科学制定《通州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战略规划》。科学谋划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战略规划,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制度引领。2.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统筹。健全“三农”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巡察机构监督作用,营造共抓乡村振兴、共建农业强区的浓厚氛围。加强政策统筹,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制度汇编,畅通政策的兼容性和适用性。要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助推农业龙头企业深耕产业链,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农业强区建设。3.加快落实涉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分层次构建资金绩效管理闭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量身定制打造通州版“粮仓保”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农业强区建设提供更多“源头活水”。4.深挖潜能做好用地保障。加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健全农业产业用地负面清单。推广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经验,探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三)提升科创能力,找准“关键点”,为农业强区建设提供“强芯”内核
1.开展特色种业基地建设。提高种业育繁市场化水平。要从历史人文底蕴、独特优良品质、特殊功能疗效等方面认真开展特色农产品摸排工作。2.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校地深度联合、政产学研联动,协同攻克全产业链短板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提升农业现代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基地设施装备数字化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村级发展“一村一品”、镇级建设产业强镇、区级打造产业集群的良好局面。4.加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人才培养。利用好通州科创人才集团市场化人才招引平台。适时出台星级乡土人才培养激励办法。鼓励通州中专打造“乡土产业”精品课程,支持培训机构设置乡土技艺技能培训课程。
(四)推动产业融合,找准“增长点”,为农业强区建设提供驱动引擎
1.围绕农业产业链强链补链。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专项攻关行动和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持续打造区域特色链。2.优化品牌管理扩大影响。推进通州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打造“寻味通州”公共区域品牌。进一步利用好“强村加油站”经营实体窗口。3.培育壮大农村新型业态。鼓励涉农企业发展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现场制作、观光工厂、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支持农产品市场改造提升,鼓励建设农产品产地市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直销配送中心、电商交易中心,推进体系化流通体系建设。4.深度推动农文旅融合。推进田园变景区、农舍变民宿、农民变导游、劳动变活动。鼓励沿江、近郊等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家庭农场,建设中小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研学活动。重视旅游夜经济和夜生活,适当增加乡村夜间文旅活动策划,吸引游客,增加过夜人数,扩大农文旅经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