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1864年),年已57岁的西亭秀才宋蓬山乘着小船,通过运盐河从西亭来到海门常乐镇。张彭年携儿子们恭迎宋蓬山老先生的到来,敬请宋老先生进驻刚刚落成的“仿陶书屋”,命三子张詧、四子张謇和五子张警跟随宋先生学习。三个孩子除了当宋先生的学生之外,还担任童仆职责,每日都要完成打扫房间、清理粪便等事,这样,兄弟三人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涯。宋先生回西亭,经常带着张謇同行。在西亭的时候,他们会组织西亭诗社活动,参加诗社的吟诗作赋,有时是命题作诗,有时候限定了字数和时间作诗,这对于张謇的学业起着一种良好的促进作用。
西亭诗社盛行于清朝咸丰与同治年间,当时西亭出了不少饱学之士,有秀才也有举人。他们常聚集在一起,以文会友交流诗作,成立了西亭诗社。据记载,诗社社长就是宋蓬山老先生,副社长是李顺先生,诗友有莫照友及张、王、李、赵等诸位老先生。诗社活动,不定期地由社友轮流分摊做东,备些酒果之类,一般由社长或轮到做东的社友出题,诗友们相聚在一起,围绕题目边饮酒、边作诗、边赏析,既活跃了诗友作诗的情趣,又推动了诗社活动的开展。
西亭是张謇的祖籍地,张謇祖父张朝彦从金沙迁往西亭,在西亭生活了三四十年,最后终老于西亭,并安葬于西亭镇南三总桥。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在西亭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后,为了照顾外祖父母迁居海门,不久后又娶金氏夫人生下张謇。张謇小时候也多次来到西亭,每年会跟随张彭年来西亭扫墓,咸丰十年(1860年),张謇的祖母去世,张謇在西亭多日。
同治五年(1866年)宋蓬山去世,张謇父子悲痛之余,不由思考着张謇兄弟未来的学业如何继续。西亭宋家几代书香门第,自然是张謇兄弟继续学业的首选。于是,张彭年就命张謇及其三哥张詧来西亭,师从宋蓬山的侄子宋琳(字紫卿)就读,宋紫卿先生就成了张謇的授业恩师。期间,也向宋蓬山之子宋琛(字璞斋)询问学业,宋璞斋先生也就是张謇的问业师。通州宋氏以私塾传家,宋家宅院坐落于西亭河南中街湾子头,坐南朝北,虽然不大,但门堂上挂着“经魁”“岁贡”“重游泮水”等数块蓝底金字匾额,显示出宋家是获有诸多“功名”的书香门第。
从同治五年(1866年),14岁的张謇开始宿膳于西亭宋家,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张謇19岁方才离开西亭到海门读书。
张謇居住在西亭宋宅,一日想起宋宅海棠花的花开花落,不由写道:
宋先生宅旧有海棠一株,岁直花时,辄有佳会。三数年来,故老零落尽矣,因时感触,怆然赋之:
一
苍灵烂漫真无度,尽散燕支化芳树。
莺娇蝶怨不胜情,韶光瞬息已朝暮。
婆娑诸老当时贤,酒龙诗虎相联翩。
因花岁岁发新唱,刚日柔日觞酌连。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苍灵烂漫真无度,尽散燕支化芳树”,“苍灵”即青色的神灵,指春之神;“烂漫”指颜色鲜明而美丽;“燕支”为一种植物,即红花,叶似蓟,花似蒲公英,可作胭脂。“莺娇蝶怨不胜情,韶光瞬息已朝暮”,“不胜”指承受不了;“韶光”指美好春光。“婆娑诸老当时贤,酒龙诗虎相联翩”,“婆娑”指盘旋起舞的样子;“联翩”指飞鸟的形象,形容文思翩然,连续不断。“因花岁岁发新唱,刚日柔日觞酌连”,“花”指开花;“刚日”“柔日”,十日有五奇五偶,单日为“刚日”,双日为“柔日”;“觞酌”,举觞酌酒,指宴请。这一部分描写春天里,宋宅海棠花开,春光浪漫,春色美好,诸贤诗酒佳会的欢乐情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