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函子”和“纳函子”

发布日期:2024-05-15 阅读:992

“函子”和“纳函子”

□陶国良

“函”,普通话读hán,释义为匣子、封套、抽屉等。例如邮寄的书信和文件称为“函件”。辞书《广韵》中的“函”有两个读音,一是胡男切,音含,二是口含切,音堪。

南通话用于小棺材的读音近似“堪”,即“函子”。据2008年南京考古学者打开七宝阿育王塔铁函,铁函内安放了释迦牟尼的顶骨舍利。这就更加证实了“函子”就是棺木。把小孩儿的尸体安放在小棺材里就叫做“纳函子”。由“函子”又派生出詈词“细纳函子”“函子板儿”“函子兜芯”等。旧时存放煤油铁桶的外包装用薄片木板钉成,因而又把小棺材称为“洋油箱子”。

旧时埋葬小孩尸体的方法,往往由孩子的父亲或其他长辈用铁锹背着小棺材去坟场掘土下葬。因此“函子”又派生出詈词“背锹儿”“锹儿柄”“锹儿蒂子”等。

旧社会农民处在社会底层,生存条件极为艰难。由于战争残害和自然灾害,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现象的比比皆是。富人家安葬遗体有红漆棺材八人抬送的威风场面,贫苦农民只能含泪把殇儿默不作声地草草下葬。

如今社会上常常用“纳函子”来咒骂别人,这当然是不文明行为。不过也有不少人用温和的语言“细纳函子”爱称聪明能干、调皮讨乖的孩子,这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变贬义为褒义的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