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代表、十总镇党委书记龚志军带着情怀去履职——
守一方水土 兴一方乡村
深秋时节,硕果飘香。走进十总镇育民村,连绵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区人大代表、十总镇党委书记龚志军走在田间小路上,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笑容满面。
2022年,龚志军当选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作为在十总镇工作多年的乡村干部,他对这一方水土有着深厚的情感;身为区人大代表的镇主要领导,他对振兴乡村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十总镇是农业大镇,一直以来聚力发展优质稻米和绿色果蔬两大农业支柱产业,创成省级“味稻小镇”,获评国家绿色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培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骑岸大方柿、“亭石河”大米、二爻社区精品枇杷、柏树墩村葡萄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
然而在平时的工作中,龚志军发现,农村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的情况成为乡村振兴的“软肋”: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受二产工业、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一产农业对要素资源尤其是对资金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发展农业产业面临诸多政策堵点和痛点。
为此,龚志军在区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围绕乡村振兴提出了《关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加大农业项目建设用地倾斜力度,破解制约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释放农业发展空间活力;加强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两个事关农业生产种植的关键;进一步优化信贷服务模式,加大对乡村全产业链的研究和支持,积极探索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龚志军还提出吸引人才落地扎根,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
龚志军的这一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视。区农业农村局从科学制定政策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持续产业扶持引导产业化项目落地生根、做好要素资源保障做强做优乡村产业等方面全面推进。
区人社局大力实施“归雁计划”,鼓励回乡大学生、农村创业青年投身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农村新型经济业态;按照人才成长需求为乡土人才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
通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大力推进建设用地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对于符合设施农业用地类型的用地单位,根据设施农用地办理流程,依法加快审批。同时为农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提供有力保障。
区财政局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安排“一事一议”奖补资金0.7亿元修建农村道路;加大对乡村产业项目的奖补力度,全力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建设。
今年以来,龚志军带领镇党委政府一班人,依托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好政策,聚焦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经济建设新阵地、美丽宜居幸福镇”奋斗目标,抢抓如通苏湖城际铁路、S228省道洋骑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努力造福一方百姓。目前,该镇的耀洲高档宾馆布草设计制造、漫游通包装新型材料及制品、东鼎包装新型材料、海森环保填料等多个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
用龚志军代表的话说,牢记使命、感恩奋进是每位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要求,更应是人大代表履职情怀的真实体现。“面对选民的信任和村民的重托,我没有理由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守好一方水土,振兴一方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