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乃芳,194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54年进入江苏省南通县中学初中部、高中部学习。1964年毕业于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大学学历,教授。1996年,陈乃芳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1997年又兼任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组部、国家人事部聘任为直接联系专家、顾问委员。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交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副主席。曾任国家核心刊物《国际论坛》主编,国家著名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通高情缘
陈乃芳是贫苦农民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后她才有机会上学。1954年,小学毕业的陈乃芳考入南通县中初中。由于离家远,所有的学生必须住校,可是家境困难的她却因缴不上每月8元的伙食费迟迟未能到校。“班主任朱老师帮我争取了丙等人民助学金,一个月只缴4元伙食费,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陈乃芳格外珍惜,学习十分刻苦。
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学习生活艰苦,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温暖了陈乃芳的心,激励她努力前行。“我总说自己是个幸运儿,在通高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回想起当年在学校学习,陈乃芳对教过她的老师仍记忆犹新。“初二班主任徐惠莹老师、数学老师严梅芬、语文老师张光中、体育老师李恒棋等,特别是高中时教政治的班主任王锦云老师,是她教导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给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陈乃芳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校长时,许多的教育理念和做法都受教于母校的校长和老师。“我还记得当时的老校长赵仰霞十分关爱学生。每天,他不是到学生班上听课,就是在校园里巡察,遇到学生总会停下脚步聊聊,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回忆过往,年过八旬的陈乃芳滔滔不绝。她表示,老校长的严谨治学给她树立了榜样,“我坚持关心全校师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再忙也坚持上课,站稳三尺讲台。”
奋斗人生
“我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出来的南通农家女儿,一辈子怀着感激和身负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而努力工作。”陈乃芳不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世纪80年代初,陈乃芳受国家公派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为一名高访学者,后又被教育部外派驻比利时使馆和驻欧盟使团任教育参赞。1995年回国后,任“外交官摇篮”——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后经选举成为党委书记,1997年2月起又兼任校长。陈乃芳以一位战略家的眼光,提出把学校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把学校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世纪之交,国内往往是懂外语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又不能很好地用外语交流。针对这一状况,陈乃芳大胆提出了“外语+专业倾向”的培养主模式,除32种语言专业外,陆续开设了国际经贸、电子商务、新闻等9个非外语专业。因办学成果显著,她本人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获得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颁发的“大学女校长终身荣誉奖”。
繁忙的工作之余,陈乃芳还潜心学术研究。主编了《宇宙、环境与生命》英语读本、《人类、文明与文化》英语读本、《奥运英语》英语读本等。发表了《新世纪、新契机、新挑战——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WTO与外语人才的培养》《大学校长与高等院校发展》等多篇论文。
陈乃芳的工作照。
校友寄语
多年后回到通州,看到母校的发展和通州的变化,陈乃芳内心充满喜悦和自豪。“看到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享受着这么美好的校园生活,真为大家高兴,也希望大家勿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好好学习。祝通高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