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崇德向善 砥砺前行

发布日期:2023-10-09 阅读:933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激励全区上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激发“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干事创业活力,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文明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组织开展了2023年“通州好人”评选活动,现评选出三季度“通州好人”10名(组)。他们在各行各业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关爱社会、温暖他人,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州新实践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助人为乐

十年如一日 当好空巢老人的“亲闺女”

沈美群,女,1956年3月出生,兴东街道孙李桥村村民,她数十年如一日关心关爱空巢老人。

沈美群默默帮助数十位空巢老人,帮他们洗衣服、晒被子、剪指甲……一帮就是十多年,并且不收取任何报酬,受到广泛赞誉。十多年前,沈美群听说李仁安老人缺乏照顾,就去看望他,见老人穿的衣服很脏,就帮他洗衣服,见老人的屋子好久没有打扫了,就帮他打扫屋子……后来老人得了白内障,也是沈美群带他去医院进行治疗,照顾了他半个月。同村八旬老人葛明恩有事也常常向沈美群求助,沈美群经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2020年,家住兴仁镇的吴雪芬老人生病住院了,无人照顾,她听说后无怨无悔地在医院照顾了吴雪芬十多天,医院的人都以为沈美群是老人的“亲闺女”呢!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做好事。沈美群的无私付出令人敬佩,带动了更多人争做志愿者,让整个社会都充满了文明新风。

传播文化老少乐 甘洒余辉映党徽

金辉,男,194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退休教师,石港镇四港村夕阳红党支部支书,他退而不休传播文化老少乐。

为向村民传播先进文化,金辉自办老少乐艺文苑,创建“善水文化·魅力心港”品牌,组建“育心种文志愿者行动小组”,专门发掘收集四港村先进典型事迹,探索出一条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新路。2012年,金辉精心改装老家住房,自筹资金15万元购置图书文具,开办辅导站、家长学吧、姐妹微家,为群众和少年儿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每年暑期推出“心港之夏”关爱青少年系列教育活动。2017年,金辉建议创办“四港村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开启了“读书编书一条龙、宣讲宣传一肩挑、书香家庭书香家乡一体化”的追梦之旅,共计宣讲宣传160多场次,被南通市委宣传部聘为“百姓名嘴”,2021年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榜样”,2022年获评通州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把人的精神培育列为自己的终身追求目标和为之献身的实践行为,是退休教师金辉的追梦之旅,也是文明通州的一种精神力量!

变身“守护天使” 化身“暖心姨妈”

毛春燕,女,198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金沙街道东市社区苏保协理员。她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一直用赤子之心传递人间大爱。

毛春燕在摸排外来人口时第一次接触到小区居民吴女士,通过交谈,毛春燕知晓了吴女士是一个单亲妈妈,没有经济来源,多重压力之下患上了抑郁症,奈何磨难不断,她的孩子晓糖又被诊断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需要手术。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那一刻毛春燕心里非常难受,她随即留下了自己的微信和手机号码,让吴女士有事可以随时联系自己。从此,毛春燕就一直牵挂着晓糖,为晓糖缴纳了医保,并多渠道帮其申请帮扶资金。手术的日子,毛春燕通过一句句温暖的话语陪伴着吴女士,直到晓糖手术成功回到病房。术后,又陪着吴女士带孩子去医院复诊,当吴女士有急事外出而孩子无人看管时,毛春燕也会主动上门帮忙暂时照看,并将家中多余的衣物赠送给晓糖。

不计回报,助人为乐。毛春燕通过点点滴滴的小小善举,展现着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播撒着人间大爱。

见义勇为

救落水者彰义勇 韩氏兄弟传美名

韩锦林,男,1963年4月出生,刘桥镇苏池村村民,建筑工人;韩旭杨,男,1968年12月出生,刘桥镇苏池村村民,建筑工人。韩锦林、韩旭杨两人为堂兄弟。

2023年5月28日下午五点左右,由于驾驶电动三轮车操作不当,徐锦山连人带车掉入了韩锦林家旁边的河塘,徐锦山本人也被压在车下面,其爱人见状立马呼喊救人,韩锦林听到声音后立即冲出来,毫不犹豫下河救人。由于人被压在车下,韩锦林一人无法将车抬起,正在农田里干活儿的韩旭杨闻声赶来,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冲到河里,两个人合力把落水者救起,在另外一名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三人将落水者抬到岸上。因溺水时间较长,此时徐锦山已经没有了呼吸,嘴唇发紫,韩锦林立马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成功让老人恢复了意识,之后协助徐锦山家人将老人送上120救护车。

在勇救落水者的考验中,韩氏兄弟面对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他们的毅然和奋勇是跨越时代的光。

转移灾区群众200多人次 蓝天救援队涿州救援显担当

徐鑫华,男,1982年7月出生;曹城瑞,男,1986年11月出生;曹懿颖,女,1987年2月出生,3人为通州赴涿州蓝天救援队成员。

河北涿州灾情报备启动后,通州区蓝天救援队积极报备,徐鑫华、曹城瑞、曹懿颖三人按照响应预案做好行前准备物资。出发命令下达后,队伍第一时间赶赴集结地点,与其他友队一起参与河北涿州水灾救援。救援期间,通州区蓝天救援队队员利用平时所学、所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相互配合,按照现场指挥指令开展救援工作。队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圆满完成河北涿州水灾救援任务。任务期间共计出勤5天,与友队一起搜索转移灾区群众209人。

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气概书写了“博爱”与“担当”的壮歌。

诚实守信

拾金不昧品德高 传递社会正能量

程驰,男,1980年6月出生,南通汽运集团通州分公司通州畅行公交885车队司机。面对乘客遗落数万元的现金,他拾金不昧。

2023年1月19日上午,程驰执行完通州至南通的班次任务后,打扫车厢卫生时发现座椅上有一个黑色皮包。他打开后发现包内有现金两万余元,第一时间向车队汇报,并妥善保管好,同时嘱咐场站其他驾驶员留意失主。当乘客刘先生发现装有工资的皮包不见后,立即赶回五一路公交停车场。在仔细核对失主身份后,程师傅将黑色皮包交还到刘先生手中。面对失主的现金谢礼,他婉言谢绝,重新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执行下一班次任务。

程驰几十年如一日,在十米车厢中用真诚和奉献擦亮了城市的文明窗口,用微笑和爱心洒满了车厢,获得了乘客的广泛好评,点亮了文明之路。

敬业奉献

英勇无畏斗顽凶 脸上留下“最美刀疤”

卫成,男,1991年8月出生,现任南通市通州区公安局刑警大队重案中队指导员。他奋战在刑侦打处工作的第一线,获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多次。

自2014年参加工作以来,卫成就扑在与嫌疑人斗智斗勇的第一线。9年刑侦,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成长为侦查、研判、抓捕、办案样样得心应手的刑侦急先锋。2023年9月1日,刑警大队组织抓捕一外省潜逃16年之久的命案逃犯。卫成在侦查过程中与嫌疑人狭路相逢,在右侧下巴被刀砍伤的情况下,不顾疼痛制服了嫌疑人,他的英勇事迹被《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

工作烦琐复杂,卫成默默耕耘;面对生死关头,卫成义无反顾。“最美刀疤”之下,是卫成赤诚火热的为民初心,他的英勇凝心聚气,振奋人心,有力地震慑了不法分子,弘扬了社会正气。

做好土地文章 打造最美农村

陈亚飞,男,汉,197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刘桥镇尹家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把爱岗敬业作为自己的追求,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2016年起陈亚飞担任尹家园村的党总支书记,2021年1月起兼任村委会主任。七年来,他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着、一腔对乡土的热爱,从做好土地文章、打造最美乡村、建设文明乡风等方面将村内的各项事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助推村民致富奔小康。目前,该村累计村营收入已近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该村环境优美、水净岸绿,宜居宜业,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开展传思想、做志愿、树典型、学先进等活动,文明尹家园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2023年,陈亚飞被评为通州区劳模。

陈亚飞与群众同心同行,为群众谋取福利,让尹家园村环境更美,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用平凡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敬业奉献的乐章。

孝老爱亲

孝子之至是尊亲

羌炎,男,1967年7月出生,兴仁镇酒店社区27组村民,他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家中4位老人,用身体力行诠释孝道爱心,弘扬孝亲敬老精神,为礼貌家庭、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羌炎的父母生育兄弟两人,哥哥自小就有精神疾病,羌炎儿时就知道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屋漏偏遭连夜雨,2000年羌炎的母亲脑肿瘤开刀丧失了自理能力,2006年妻子被迫下岗,2009年羌炎也从化肥厂下岗,2010年父亲被查出患有胃癌,2012年88岁的爷爷因胃出血卧病在床,奶奶也渐渐失去行动能力……十多年来,羌炎给老人做饭、梳头、擦洗、换衣……把老人的生活照料得井井有条。

羌炎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老人的晚年生活,用自我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他孝老爱亲的行为得到了邻里乡亲的一致称赞。

至真兄弟情 至善好榜样

黄水平,男,1958年1月生,川姜镇双桥村村民。他悉心照料残疾哥哥达30年之久,用最朴实的行动演绎着亲情真谛,深受当地群众的赞赏。

哥哥黄启平在10多岁时就被发现脊髓灰质炎,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受限,诊疗耽误致其双腿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的黄启平一直跟父母和黄水平生活,父母在世时,黄水平帮忙一起照顾,父母离世后,他就独自担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自父母去世以后,黄水平一边照顾哥哥,一边四处打零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在工作之余还自学了电工技术。因长期卧床,哥哥难免心理上会有波动,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黄水平总是默默收拾、耐心安慰。黄水平成家后,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女儿也加入了照顾黄启平的行列中。不管生活多艰苦、哥哥多麻烦,他从无半句怨言,也从未向生活屈服,永念兄弟手足之情,默默诠释感人肺腑的兄弟情义。

黄水平不向命运低头、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和三十年如一日照顾哥哥的坚持,触动了周边村民的心,他的凡人善举传递了难能可贵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