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高楚姗: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

发布日期:2023-09-27 作者:万晴 阅读:1041

人物名片

高楚姗,2001年出生于通州区金沙街道,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2019届校友,2019年江苏省高考文科第二名,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高中期间,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校园杂志《弦STRING》主编等职务。大学期间,担任中共北京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十佳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一等奖学金等奖励十余项。

通高情缘

“任何一个从高考走过来的学子都不可能不明白‘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味,中学时代的底色总是辛苦而单调的,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能琢磨出苦中的那一番甘甜。”站在大学时代回望,高中时代像是一张张从手心拨过的旧日照片,总有那么一些意气风发或隐秘微妙的时刻引人目光驻留。在通高求学时,高楚姗曾参演过英语话剧《雷雨》,15天,一场剧,在忙忙碌碌的学业中间插入了一场爱丽丝坠入兔子洞似的奇遇,就好像是白纸黑字的书籍里插入的一张彩绘的书签。高楚姗饰演的角色是蘩漪,穿窄窄的旗袍、蹬细细的高跟,揣摩着一个旧社会“疯女人”的百般煎熬。在封闭排练的时间里,高楚姗和其他演职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体育部是一百多号人的大部门,高楚姗曾专业负责跑操评比。每次部门例会时,阶梯教室总是坐得满满当当,热热闹闹的一大波人却有着很强的行动力,她把每天的例行公事跑操管理得井然有序。

后来,高楚姗还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校园杂志《弦STRING》主编等职务。高楚姗眼中的《弦STRING》,更像是一场乌托邦的实验:由一个学生编辑部征稿、编辑、排版、设计海报和插图,然后再建立起一张庞大的“销售网”,由学生自产自销。杂志的发刊词中有一句话,大意是这个杂志像是一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每个人伸出手去扶一把。当高楚姗真正投身其中后,才发现此言非虚。审美在线的美工、才华横溢的投稿、精益求精的编辑和正青春的阅读者们,每一环都缺一不可,大家共同编织了这一场美梦。“那种深夜在电脑前调整排版的记忆,在收到精彩投稿时的爱不释手,在新一期杂志发售前的担忧和焦虑,在巨幅宣传海报挂在楼道里被围观时的骄傲,在QQ空间、学校贴吧上读到各种褒奖和批评时的紧张,酸甜苦辣咸煮成一炉,竟也体会到鲁迅那年办杂志的复杂心境。”高楚姗对于《弦STRING》始终有着不可名状的情怀。

奋斗人生

在简历上,高楚姗的高中生涯是2016年到2019年,实际上她和通高的缘分却不止三年。

缘分的起点不是2016年:初三下学期,通过两轮笔试,她被选入那一年的“创新班”,开始在高中教室上课,成为一名主攻理科竞赛的“高零”学生。虽然高二文理分科时,她由于选择文科离开了原先的班级,但那一年多的“理科生”时光对她来说弥足珍贵:对数理化知识的大口咀嚼和吸收,让她更清晰地看见了世界的宽阔、学科的多元与自身的天花板,而与身边同学惺惺相惜的“战友情”,使他们尽管在不同班级,仍能彼此支持着走完艰苦而充实的高考岁月。

缘分的终点也不是2019年。进入大学后,通高的校园成为她灵魂的一块美丽的飞地,她常偷偷在梦中归去,也常借着招生、寻师、探友的名义回到校园。以至于毕业四年,至今仍不觉得那座校园是陌生的。当她回学校给师弟师妹们作宣讲,看着一张张天真可爱又饱含希望的脸,不禁羡慕又期盼。还有几次回通高招生,看着一届一届同学都考出了满意的成绩,进入了心仪已久的学府,也不禁为他们感到开心。

校友寄语

“祝百岁通高生日快乐!愿她桃李天下、四季常青!”

通高的培养目标是“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和热心的公民”,高楚姗尤为钟爱这句话。

“自信让人无惧、学习让人日新、贡献让人收获意义,而热心肠则埋下了创造奇迹的种子。站在大学回望,我十分庆幸十七八岁的自己抓住了这些可以‘吹牛’的机会,去干了这么多非主流的‘无用的事’,也非常感激通高包容、支持了这些尝试——它们和通高带给我的那些学业训练一样可贵,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为我们铺筑了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勇气。今年是通高一百岁,一百年的悠长时光默默地在这块校园的牌匾上流淌,而在我眼中,她却是永远年轻的,永远为鲜亮而包含希望的青年人们担当着造梦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