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卑多敏 陈郁炜 摄
道路四通八达,产业生机勃勃,环境干净整洁……初秋时节,行走在通州的广袤乡间,一幅产业兴旺、乡村美丽、村民富裕的美好图景呈现在眼前。
今年以来,全区农业农村系统锚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创新业绩,实现三级跳”的目标,始终以愿拼敢拼能拼会拼的精气神,牢牢守住“三农”基本盘,全力以赴抓产业、攻项目、促振兴,推动“三农”领域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握稳“接力棒”
跑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粮食“稳农”底线更加牢固。2023年,全区夏粮面积40.4万亩、总产14.72万吨,其中小麦单产398公斤,创历史新高。完成大豆播种面积8.49万亩。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于6月下旬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0%。加大耕地质量保护,对2022年秋播耕地质量205个土样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科技“强农”成效更加显著。以实施农业机械化“两大行动”为统揽,促进数字技术与农机装备深度融合,持续打造粮食生产、设施蔬菜智能化应用场景。目前,全区已建成省、市、区各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6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5个,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1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2个,拥有各类智能农机具832台。
产业“兴农”赋能更显优势。重点推进通州区省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摸排储备26个,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系统入库数12个,总投资额4.64亿元,总投资完成额2.14亿元。在2023年南通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招商推介会上,现场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2.83亿元。深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启动通州农业品牌三年行动。
政策“惠农”成果更加巩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示范家庭农场30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8家;建成市级新型合作农场41家,经营面积两万亩;全区注册在业的农民合作社共计609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党建强村、双百倍增”计划,截至6月底,全区20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预计达1.3亿元,村均63万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培训高素质农民2800人次。
和美乡村建设更加完备。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无缝对接、协同推进,打造引领标杆,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全力提升人居环境,已完成农村户厕改造提升7685座。
稳农、强农、兴农、惠农,一系列农业“组合拳”护航通州农业发展“稳准实”,我区的乡村振兴步履坚实。如今,一幅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画卷铺展在通州大地上。
绘好新蓝图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近日,区农业农村局召开“作风建设推进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议。根据会议部署,下半年,我区将加强生产技术服务,引进良种良法,千方百计夺取秋粮好收成。着力构建“人防+技防”的耕地监管新模式,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在91万亩以上。加强土壤生态修复,高效率推进新建3.6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的年度目标。通过有机整合区镇两级农业技术资源和力量,结合我区实际状况,成立四大区域农技服务分中心,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和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违规租赁发包等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切实守好村集体家底。
此外,我区还将在示范园区建设、“万亩示范方”项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党建强村、双百倍增”计划中持续发力,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