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通州法院兴仁法庭四轮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涉台资企业的民事纠纷,不仅依法保障了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优化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了企业、台商双护航的法治效果。
某五金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在崇川区经营多年,2019年因业务拓展需要,该公司租用了位于兴仁镇的一家机械公司内部分闲置厂房作为生产厂房使用,五金公司陆续向机械公司支付了200多万元的租金、水电等费用。
2022年9月,租赁期限届满,五金公司决定不再续租。由于双方在整个租赁期限内并没有进行过结算,且中途存在用股权抵扣部分租赁费用、因疫情双方协商减免租金等情形,导致双方对最终费用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多次协商未果,五金公司遂将机械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对方退还多支付的50万元。而机械公司在接到诉状之后一气之下提起了反诉,要求五金公司将租赁期间拆除的四扇移门恢复原状,并支付剩余的租金、电费以及其他费用共计10万余元。
由于双方分歧较大、涉及面广,承办法官洪峰明白,力图通过一次调解解决双方的纠纷并不现实,于是便从小切口入手,先就双方分歧较小的事项展开工作。经过两轮调解,双方同意五金公司取回搬离后遗留在机械公司的电缆线以及配电箱,机械公司配合五金公司办理拖延已久的股权变更登记,五金公司也因此撤回了另一起股权纠纷诉讼,双方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就此缓和了不少。
就双方争议较大的租金、水电、税费承担等事项,洪峰决定用数据说话,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洪峰到现场查看相应水电表以及分表情况,并向水电公司、税务部门了解相应费用承担和交纳标准,在此基础上又两次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费用核算和账目核对。历经四轮调解,从深冬到初夏,双方终于达成和解,机械公司退还相关费用共计20余万元,双方也都撤诉。
不止于就案办案,洪峰发现此次纠纷是由于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因此,在调解之余,洪峰也对两家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和防范交易风险做了法律提示和说明,从源头上帮助企业避免纠纷,为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