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
全区红领巾争当新时代“志愿红”
春日的通州大地,到处生机勃勃。春日的校园,雷锋精神温暖着每一个孩子。
我区是一座有着厚重红色基因的城市,在“学雷锋月”活动中,全区小学多措并举,用好红色资源,深耕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红领巾们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争当新时代的“志愿红”。
汲取红色力量,一场红领巾的寻访之旅
三月,韬奋小学开展了一场以“追寻先辈足迹”为主题的寻访活动。一群小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江北韬奋纪念馆的银杏树下,聆听邹韬奋先生和雷锋叔叔的生平事迹。
“大家知道韬奋精神是什么吗?”“我知道,我知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雷锋精神呢?”“是螺丝钉精神。”“是乐于助人的精神。”……少年队员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老师的问题。
韬奋小学原名温桥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老校区内矗立着一棵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邹韬奋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42年12月26日上午,邹韬奋先生在这棵银杏树下作了题为《民主 团结 抗战》的演讲。2009年9月,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也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毛泽东这样评价邹韬奋。
为纪念邹韬奋在通州留下的革命足迹,2011年学校更名为南通市韬奋小学,原校址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被确定为南通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2月被确定为通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将韬奋先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下去,每年的3月份,韬奋小学都会借着学雷锋活动的契机,组织孩子们到老校区的这棵古银杏树下学习,聆听老师、老党员的教诲,重温韬奋先生和雷锋叔叔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韬奋爷爷和雷锋叔叔都有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乐于助人的好孩子。”韬奋小学学生严烁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帮助他人,主动关心他人,相信这样的活动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韬奋小学学生处副主任俞玉恒说。
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接过雷锋的枪,我们都学习他的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3月28日下午,南通理治红军小学雷锋班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激昂的歌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歌声表达对雷锋的敬仰和怀念。“雷锋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少先队员方雨轩说。
南通理治小学前身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就读过的通州余西小学。朱理治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时刻牢记祖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创造了辉煌的工作业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08年,为了纪念朱理治,学校更名为理治小学。201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第三所红军小学。2019年3月5日,理治小学三(4)班被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等部门授予首批“雷锋班”。
一直以来,雷锋班的同学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今年正值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学校继续将“雷锋班”这光荣称号授予了这一届的三(4)班。
接过了雷锋的枪,雷锋班的孩子们积极践行着雷锋的精神。3月8日下午,雷锋班的少先队员代表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寻访了“通州好人”张玉芳奶奶。张玉芳是二甲镇三甲社区的村民组长,多年来,她一直热心照顾因手术后遗症瘫痪在床的村民柳和选一家,用无私谱写了一曲人间赞歌。通过这次寻访之旅,少先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就在身边,纷纷表示会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传承雷锋精神。“自从我们班被授予雷锋班之后,开展了多项学雷锋的实践活动,比如讲雷锋故事、学唱雷锋歌曲、制作学雷锋的手抄报、寻访身边的雷锋……孩子们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雷锋班班主任刘红霞说。
雷锋精神与理治精神一脉相承。坚定的革命信念、忘我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二者精神的共同点。理治小学也把理治中队与“雷锋”班作为学校的先进典型,引领全校师生共同进步,学校相继开展了“我来写雷锋”“我来赞雷锋”“我来讲雷锋”“我来唱雷锋”“我来做雷锋”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守护绿水青山,红领巾志愿者在行动
“绿荫下,碧波漾,黛瓦映粉墙。”微风和煦,水波荡漾,一条小河静静地环绕着张謇学校。河面的石桥上,绘画社团的孩子们画着眼前美丽的校园,舞蹈社团的孩子们踏水而舞,跳出了心中对这条河的热爱。
“这是学校的未名河,我们经常在这条河边举行活动,这条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也想用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它,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六年级的张天羽笑着说。
张謇学校始建于1906年,前身为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私立张氏高等小学”。学校三面环水,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又有着丰富的张謇文化元素。为此,学校因地制宜,成立了红领巾护河小组,扎实开展“河·和”水文化建设与志愿服务,研发“傍水而居、踏水而歌、上善若水”三个层面的水文化物态课程,将张謇“勤逊”思想有机融入其中,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学校还开展未名河的鱼虾养殖,以实际行动杜绝河面垃圾的产生。每年的捕鱼节,全校师生共享渔趣,并将收获赠送给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和一些优秀生。
2020年10月,张謇学校积极响应金新街道河长办公室号召,开展“红领巾小河长”河道认领行动。学校将南大门的金西横河作为认领河道,开展了撰写护河倡议书和公益用语、河岸边捡拾垃圾、放养鱼苗、“美丽金新我的家 整治环境靠大家”主题绘画等活动,并利用每天放学前的时间,面向家长和社会群体,宣传爱河、护河的重要性。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共同推进护河生态建设。
“我们张謇学校利用特有的资源,挖掘出‘河·和’水文化,通过各种志愿活动,让孩子从爱上一条河开始,爱上我们的家乡,从帮助一条河开始,做一名志愿者,从而学会帮助更多的人。”张謇学校校长季求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