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全景
位于五接镇的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车间
9月19日,区统计局公布了通州区1~8月规上工业产值、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数据:全区845家规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1%,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45.4%;工业用电量33.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
让我们把目光投回上半年,全区843家规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5%,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44.5%;工业用电量22.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还有一些数据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彼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的通州,无疑在经济的发展上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失望、焦虑,甚至是躺平的情绪和想法在不同层面悄然出现。如何直面困难,奋起而为,跑好下半场,是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8月12日,区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召开,号召全区上下切实增强“赶上全市发展步伐”目标,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把发展的节奏提起来,奋力跑好“下半场”。
战鼓擂响,人心激昂。
坚定信心,直面严峻形势;锚定目标,奋力攻坚克难。各地各部门勠力同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找准工作路径和方法,找差距、补短板,围绕项目招引、产业强链、创新转型等重点环节,承压前行,爬坡过坎,迎头赶上。
“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
定稳调子,持续提升产业质效
9月17日,2022通州平台合作暨产业发展沪上对接会在上海成功举办。高端房车智能化改装制造、半导体基板及探针卡、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通高新区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12个产业项目和4个平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提升产业质效,招商引资是重头戏,也是贯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我区围绕全市2022招商引资突破年的定位,优化重组主力招商队伍,建立健全共享、推进、考核机制,全面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深化区领导挂钩、会办协调等措施,加快推进二级载体平台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打开新局面。
工业经济是发展的“压舱石”。我区定稳调子,坚持产业强区,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龙头企业和科创企业“双轮驱动”、经济增量和发展质量“双向发力”,“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生态基本形成,成为具有通州鲜明标识的地标产业集群。1~7月,规上工业中的“一主一新一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4%,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7.1%。
9月12日,历时6个月,沃太新能源储能系统总部综合楼主体结构实现封顶。现场负责人介绍,沃太总部大楼一期工程占地60亩,总投资额近6亿元,待项目完工后,可实现年产70000套新能源储能系统。
沃太能源成立于2012年,多年来,公司生产的储能产品安装规模在澳洲、德国等地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拓展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2021年沃太能源实现应税销售6.4亿元,今年公司的全能产能将达1300兆瓦时,销售额预期实现倍增。
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是产业。3月23日,我区印发《通州区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全区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实现倍增,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优势产业加速集聚、重点板块率先突破、重大项目强劲支撑、龙头企业示范引领、运行质态明显提升。
抓大培强才能勇挑大梁。我区将深入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以“一主一新一智”产业链为主导,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0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总量达到2600亿元;工业税收年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高新培育”三年行动——
走新路子,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日前,位于五接镇的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功能性聚酯纤维智能工厂获评“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内,每条生产线都有集散控制系统,采集各项生产数据,实现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分析。
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年初,我区出台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细化了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服务、打造典型示范、深化应用场景等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目标通过三年时间,全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标杆示范企业,攻克一批智能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和培育一批优秀服务商,积极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区发改委成立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全力推进相关工作。截至目前,新增项目165个,完成诊断服务项目122个;新增技改项目58个,完成设备投入5.7亿元。加快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2家,新改建5G基站367个,新增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注册企业787家,获评市“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3家。
高新技术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我区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进行“地毯式”摸排,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97家。组织发动100多家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其中,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项,全市唯一。
下半年,我区继续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确保新认定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8个,确保新认定省星级上云企业20家。同时,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确保全年落户科创项目60个以上。加大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培育力度,确保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研发投入占比达2.79%。
“万事好通周到有解”品牌、服务企业大走访——
谋好方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3月21日,我区印发《2022“营商环境提升年”实施意见》,配套发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按照省市部署要求,营造市场主体“活之又活”、行政审批“简而再简”、服务企业“好上加好”、扶持政策“实而更实”的一流营商环境,聚力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周到、办事便利的“万事好通、周到有解”营商服务特色品牌。
用一流营商环境护航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区按照“一带去、三带回”要求,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成立商会商事调解中心,积极帮助企业解难题促发展,上半年累计减税降费39亿元、减免国有房屋租金1720万元、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220万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新增制造业贷款32亿元,增幅全市第二。
走进南通中奥车用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隆隆作响,工人们忙碌地裁切材料,一派红火景象。公司总经理吴坚感慨地说,虽然今年产销受疫情影响,但是在全区相关政策支持下,加上自身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全年的销售额有望在去年基础上提升15%。“在疫情期间,区、镇相关工作人员帮我们协调物流运输,疫情过后又积极帮我们想法子、找路子,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逆风翻盘,实现新的增长。”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我区专门开展了“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和“科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活动”。全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走访企业,为企业带去《惠企政策汇编》,并围绕技改扩能、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等重点内容,及时会商、精准施策、积极回应。下半年,我区继续开展好“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深入千家企业,推动精准直达、便捷快享,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确保全年新增贷款200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35亿元以上。
在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同时,我区积极探索“预先审、容缺办、承诺制”审批服务模式,先后出台《通州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专项提升行动方案》《通州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前延”服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工程审批制度改革举措,最大程度精简项目审批办理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能,确保建设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
5月24日,伴随着挖掘机的隆隆轰鸣声,南通宏德特种部件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加工建设项目破土动工,成为通州区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就在前一天,该项目在两个工作日内先后取得了不动产权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证、施工许可证。此外,项目在前期已通过“容缺办+承诺制”审批模式,办理了项目备案、能评、环评等手续,具备了实质性开工的审批手续。目前,全区已有8个项目正在按照“拿地即开工”模式跟踪推进,确保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
我区还将大力推行企业开办“全程不见面、材料免提交”服务模式,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探索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等途径,加快搭建惠企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发布、推送、解读线上可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