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寄哀思
文明祭扫,让清明更“清明”
又到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寄哀思。因受疫情影响,定居上海的小郁今年不能回通州十总老家过清明节了。虽然有些遗憾,但她表示,在心里想念也是一样的。“我们已经通过网上祭扫平台进行了祭扫,特殊时期,不给国家添乱。”
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4月1日开始,区烈士陵园和干部公墓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我们倡导在家以远程网络祭扫的方式缅怀先人,市民可以通过网上祭扫平台进行线上祭扫。”区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丁炜介绍,为满足市民需求,清明节期间,烈士陵园还将举行一次集体代祭扫活动,由工作人员代因为疫情不能到现场的市民祭扫,表达追思。
事实上,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网上“云祭扫”愈发普及,虽改变了传统形式,但骨子里的内容和本质保持不变,已成为线下祭扫的一种替代性方案。在非常时期,既能有效避免公墓、陵园等地人员扎堆增大聚集性疫情风险,又能满足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不失为寄托哀思的绝佳载体,进一步助推了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形成。
市民周女士每年清明节都会回老家三余祭祖,今年她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不回去了。“虽然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我们最后决定还是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周女士说,“我们就在家里摆点祭祀用品,磕磕头,心意到了就行。”
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营造了文明祭奠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