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在石港镇四港村13组一个农家小院内,一位老人正与10多名孩子一起读书,他们的身前身后,是家长们一起参与亲子阅读。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有。这位老人叫金辉,今年73岁,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回乡创办了老少乐艺文苑和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分所,在乡间村民中播撒精神文化的种子。
今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主办的2021“新时代乡村阅读盛典”对全国18位“乡村阅读榜样”进行了表彰,金辉成为江苏唯一上榜者。
他有一份情怀愿做乡间一粒传播知识的“种子”
一个小院、一座二层小楼,与周围农舍并无二样。但走进院内,由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亲笔所写的“用心用情用力,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好”的题字显示了这里的与众不同。小楼里设有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书籍、乐器、音响等一应俱全。每到周末,这里就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有过来看书的,有演唱演奏的,还有一展舞姿的……
2008年,金辉从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退休。回乡之后他发现,四港村有5000多位村民,但当时没有文化室,也没有书报亭,村民闲暇娱乐只有摸长牌,而学生只能闷在家里看电视。金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我们这一辈深知读书对人和社会发展是多么重要,我要尽最大努力营造乡村文化氛围。”
有了想法,金辉就行动起来。他把自家房子进行了改造,除了一间卧室,其余房间全部改造成活动室,又筹资15万余元购买了图书、文具和乐器。当时,他80多岁的母亲有些想不通,花这么多钱做什么?金辉笑着说:“这里成了全村活动中心,以后你每天不花钱都有歌听有舞看,保证你笑得合不拢嘴!”
金辉还在家中设立了水美港韵家长学吧和姐妹微家,与五窑小学建立家校联系,为妇女儿童开展社工服务,成为南通市示范家长学吧。
多年来,村里平均每年都有十几名孩子获得市区镇年度“三好标兵”称号。
他有一张“铁嘴”用最朴实的语言阐述党的理论
12月24日一早,在四港村善水文化广场,金辉用当地“五窑”方言,给十几名群众讲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金辉作为村里的义务宣讲员之一,经常定期或按上级需要不定期给党员干部和村民宣讲最新的理论动态和新闻信息。
2017年,为了将十九大精神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每家每户,四港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金辉成为义务宣讲员。为了练就“百姓名嘴”,他总是先学深吃透最新理论成果,再密切联系基层实际和百姓需求,用方言俚语讲给村民听。
村民杨长国是老党员,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宣讲活动,非常佩服金辉,“金辉有张‘铁嘴巴’,不说空话、大话,他讲的理论我喜欢,讲的故事我爱听。”
在四港村,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和老少乐艺文苑成了全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全年开放不少于240天,组织活动不少于80次,参与人数在4000人以上。
他有一个梦想记录传承好身边的红色历史
今年正值建党百年,金辉发现,就在自己身边、就在家乡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即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金辉坐不住了,他走访了有故事的老人,到周边地区查找历史文献(四港解放前隶属如东),挖掘身边的红色故事和优秀人物,编写出了《百年四港》一书。
村民宗魏国近80岁了,亲眼见证了村里发生的变化。他拿到这本书连看三天,十分感动:“这本书把我们四港百年的精神面貌人文变化都写出来了,能让更多年轻的四港人记住我们的历史。”
金辉还担任四港村“夕阳红”党支部书记。为了动员村民弘扬文明新风,争做“四港好人”,他和支部“五老”一班人设计实施了“善水文化·魅力心港”品牌,构筑“善水文化”舞台,开展“小小宣讲员,胸怀大目标”系列主题活动,“五老”和五窑小学师生创编《千年古村·四港好人》等文艺节目60多个,近40名老少坚持周周练、月月演,形成常态化。
四港村村委会主任周志祥说:“金老师热心家乡的文化事业,10年来他不遗余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对促进乡风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多年来,我们村没有发生过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四港村涌现出通州首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志愿者徐建、荣登“中国好人榜”的税务干部吉斌等“好人”后,又涌现出勇救落水者的李志强、全国人大代表青年劳模杨飞飞,都是村风文明“好人现象”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