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唱响产业兴旺富民曲

发布日期:2021-11-10 阅读:1285

唱响产业兴旺富民曲

——探访东社镇东平村乡村振兴之路(上篇)

东平村鸟瞰。卑多敏 摄

金秋时节,走进东社镇东平村,千亩生态农业园里,一栋栋白色温棚交错排列,村庄和设施大棚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大棚外,秋风萧瑟、落叶泛黄;大棚内,满眼绿意、生机盎然。在这片芬芳的泥土地上,一首产业兴旺的“富民之歌”正在传唱。

11月3日,记者来到东平村现代化芦笋育苗基地,只见温润的玻璃大棚里,一片片嫩绿的芦笋长势喜人。基地创办人姜朝晖刚从无锡谈完芦笋合作回来,就马不停蹄地到大棚里查看他的这些“宝贝疙瘩”。“这是今年六月中旬定植的,长势不错。”姜朝晖介绍,再过两个多月,这批芦笋苗就可以清园。“之后再罩上小拱棚定植,这批早生品种到明年就能有个好收成了。”

姜朝晖已有十多年的芦笋种植经验,通过芦笋新品种实验试种示范、大棚内套小拱棚加铺地膜等技术,优选出早生优质高产芦笋新品种。“早生品种的产量达每亩4000多斤,一亩地我们可以有1.2万元左右的纯效益。”姜朝晖说。

目前,东平村已建成40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主要从事芦笋种子的研发培育研究。棚内采用智慧农业新技术,实现温度、湿度、通风等自动化控制。作为芦笋研究培育推广中心,基本实现了基地育苗生产与地头技术服务无缝衔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发展芦笋产业。村民曹小华告诉记者,他投入了30多万元流转土地种植芦笋。“怎么搭建大棚、如何留养母茎,这些都是姜朝晖手把手教我的。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家的生活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曹小华开心地说。

近年来,东平村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词,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努力推动乡村振兴。

站在一字排开的现代化保温大棚前,枝蔓缠绕的葡萄藤、旺盛生长的草莓苗,仿佛已经看到产业兴旺的美好前景。据了解,这是东平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民生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建造连栋大棚135亩,配套建有外遮阳系统、内保温系统、降温系统以及排灌沟渠和生产便道。良好的设施条件吸引了高端水果项目落户。

“这种双层膜设计的大棚保温效果更佳,种出来的水果可以提前上市,而且果实的光度、甜度都更好。”来自山东临沂的水果种植大户黄玉华说,村干部服务好、设施条件好、土地质量好,让他毫不犹豫将项目落户到了东平村。

去年种下的葡萄苗如今已经两米多高。来年五月,首批挂果的葡萄就可以上市了。“产量一亩地控制在四千斤至五千斤,保证口感。因为是高端品种,市场价每斤45元到50元左右,一年的销售额预计有一千多万元。”黄玉华介绍。

这小小“致富果”带来了村民们增收的美好“钱”景。葡萄园里,村民们在地里三三两两地忙着。村民曹汉岐一边给葡萄修枝一边告诉记者,“我们老夫妻俩都在这里干活,一年下来,两个人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再加上每年土地流转还有几千元,生活上丰衣足食。”如今,一百多名当地村民靠此过上“拿工资”的富裕生活。

做好“融合”文章,发展乡村产业。东平村借助省投土地整理项目,平整土地5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90%以上。目前流转了4800多亩,重点发展高效设施蔬菜和生态林,为农业产业兴旺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东平村实施了农业特色产业精致高效化工程。同时,还引导文旅企业、农业企业到村里投资兴业,与开心农场、偶来科技等企业合作,建设集垂钓休闲、娱乐餐饮、农业观光、果蔬采摘、生态住宿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乡村。引导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等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产业因村而兴,百姓因业而富。全村依托土地流转、农家乐、劳动雇佣等多渠道增收,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9年的21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23000元。2019年,全村村营收入仅为59.86万元,今年1~9月,村营收入已达165万元。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我们将立足产业优势,推动农产品提档升级;立足特色农产品,发展加工、物流等相关配套产业;立足产业融合,打通一三产,发展特色旅游农业,让村里的老百姓真正富起来,让来到东平村的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真正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魅力。”东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邓迎春表示。

记者 沈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