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绿洲满目春
——写在通州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城市绿洲篇)
河道整治
夏日傍晚,家住城区湖畔天下小区的居民刘鑫下班后来到南山湖,沿着湖边绿道跑步回家。脚下道路平缓蜿蜒,两侧绿荫如盖,簇簇繁花点缀其间,阵阵清风从河面吹来,好不惬意……一条绿道串起沿河一路美景,还有她一晚上的好心情。
移步皆是景,远眺满目春。5年来,我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生态提升工程,按照“点线面”生态发展格局,以高品质环境为保障,深入推进“城市绿洲”建设,进一步推动城市功能、生态融合发展,展现新时代通州“最靓颜值”。东部生态涵养区建设稳步推进,“绿满通州”品牌更加靓丽。
目前,我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45.04%、41.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46平方米,形成了“路在景中延、车在绿中行”的道路绿化景观。
优化布局丰润发展底色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为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我区主动对接南通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提升内涵品质为目标,加强城市片区发展研究,并将城市建设植入“绿色基因”,使“节能”理念注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创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过程中,我区编制印发了建筑能源、绿色交通、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绿色建筑发展等五部生态系列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通州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和《通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强化规划引领,合理配置城市发展资源,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走在区市民中心综合体的屋顶天台,满眼的绿色草坪,绿色与建筑完美融合。很难想象,一个钢筋水泥的建筑物“头顶”却是一片绿色氧吧。其实,除了氧吧功能,这还是一个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绿色草坪就是由平时收集到的雨水灌溉,既隔热又生态。据了解,这个项目综合应用了透水路面、屋顶绿化、太阳能光伏系统等6项绿色技术。除了市民中心,我区还重点打造了通州社会福利中心、通州国家级示范高中等24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25项绿色生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目标任务。
“一池清水、两条绿带,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近年来,我区抢抓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契机,大力推进城市增绿工程建设,按照“宜绿则绿、出门见绿”的目标,建设综合公园、景观绿地和生态绿廊,打造“城市绿洲”品牌。在“大力建”的同时,还切实加强对城市绿化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加快转变管理方式,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管养并重”转变,提升全区绿化品质和绿化养管水平。
7月18日傍晚6点,和往常一样,十总镇二窎居60岁村民王佩娟忙完家务活,来到家附近的小游园锻炼身体。游园内风景如画,有防滑大理石铺设的活动广场、精心设计的生态园林,还有合理分布的景观步道、供游人休息的桌椅等,周边配以彩叶开花灌木,营造出花木辉映的生态艺术空间。“这里空气好,环境又漂亮,我每天都要来这里跳舞,和老姐妹们聊聊天,非常开心。”王佩娟乐呵呵地说。
二窎居的喜人变化是我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一个缩影。5年来,我区高起点规划、高品质打造特色生态园林,加强道路、河道绿化种植,新增的“城市绿肺”不断扩大,人均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300米内见绿地,500米内有游园”的建设目标。全区先后新增城镇绿化763.03公顷,建成82个村庄小游园,实现了“村村都有小游园”的建设目标。同时建成主题公园、特色游园10多个,配套城区道路河道绿化20多项,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6.3万平方米,城区公园游园超50个。
生态治理唤醒“绿色崛起”
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的芦苇,蜿蜒的木质栈桥盘旋其间、排水口处清冽的小溪流“哗哗”流淌……颇有小桥流水的韵味。这并不是园林美景,而是区益民污水处理厂里的一个人工生态湿地。该湿地已入选省十大生态安全缓冲区典型案例。
“城区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到一级A水质标准后排入这片生态湿地,通过水生植物根系富集吸附,及沸石、钢渣填料截流吸附,进一步削减尾水中的污染物。”区益民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张新兵介绍,“目前出水已经优于一级A的标准,再进行深度处理后,可以达到地表三类水的标准。”
治城先治水,水生态修复对城市建设至关重要。我区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河道治理方式,采取亲水活水、贯通河道、内源治理等措施,有计划、分年度实施城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以恢复城区河道自然功能,净化河道水质,提升滨水景观。
5年来,全区共疏浚整治城区河道30多条、系统治理城区9条黑臭河道,恢复河道自然功能,提升滨水景观风貌。处理规模4.8万吨/日的益民污水处理厂和益民二分厂运行稳定,生活污水处理总量1684万吨,污水处理率达90.63%。完成500多千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192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治理率达92.75%。
垃圾“净”,场地“平”,沟塘“畅”……炎炎夏日,走进川姜地区,生态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而在五年前,垃圾成堆散落、污水任意流淌,变成“大花脸”的新江海河是川姜地区的生态常态。
为彻底解决污染问题,还百姓纯净洁净的生存空间,2018年1月,我区开展川姜地区生态环境整治大会战,利用100天左右时间,对川姜镇双桥村、三合口村、启江村以及其他存在工业废料回收点相对密集的村居实施大整治。12个牵头部门、5个保障部门,每天300多人奋战在第一线,重拳整治工业下脚料回收点,规范垃圾收购行为……到当年4月底,川姜地区共拆除违章建筑1161户,清运工业废料4.7万余吨,清理工业废料堆放点1367处近13万平方米,交出了一份百姓满意的环保答卷。今年,我区又在川姜地区开展了“利剑行动”安全隐患集中大排查大整治,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提升人居生活体验。
敢于亮剑消除环境痛点
蓝天、碧水、净土,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也是生态环境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上月召开的全区二季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0年我区大气、水环境质量均创近年最优,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2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Ⅲ类比例100%,5个考核水功能区优Ⅲ类比例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早在2017年初,我区就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会同各相关部门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当年就排出97个“263”工程项目清单,切实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隐患,确保专项行动无死角、见成效。
漫步如今的通灵桥区域,绿树掩映,河水清澈,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浮现眼前……昔日,通灵桥周边聚集了11家污染企业,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和群众生活。我区将该区域综合整治列入“263”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建立“1+1+N”推进机制,打出铁腕治污组合拳,累计调运污水2.5万吨,处置污泥73.43吨,清运液碱650吨、废油2000吨,并先后投入3750万元实施景观绿化工程,在平整出的13万平方米土地上种植了两万多株林木,如今的通灵桥区域已是一派生机盎然。
天上飞着无人机,水上开着监察艇,夜间、节假日不定期突击检查;“百日攻坚”“百日会战”“首季争优”,各阶段环境整治活动一环接一环。五年来,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交办的191件信访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省市交办的突出环境问题、省人大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反馈的整改问题均全部整改销号,实现“清零”。同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353家,生态红线范围内17家印染企业全部关闭退出,28家砖瓦窑厂全部关闭,51家新型墙体材料企业整治完成,25家钢丝绳企业污染工段全部关停,通州的生态环境天朗气清。
在执法亮剑、精准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的同时,我区注重促进公民意识由“生态觉醒”走向“生态自觉”。一批专业精、善沟通的“环境讲师”走进企业、镇村、学校,开展生态文明大宣讲,传播生态环保知识,提升群众保护环境意识。
“环境治理既要重视环保监测的‘国标’,更要看重群众认可的‘民标’,我们将不断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切实增强群众的环境获得感。”通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健表示,通州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主动战,坚决守护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全力打造宜居“城市绿洲”这张新名片,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记者 曹抒雁 通讯员 朱菊红 张红梅 崔祝进 摄影 卑多敏 朱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