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放光芒”融媒体新闻行动走进二甲镇朱理治故居——
沿着追求真理的足迹砥砺前行
编者按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书写。躬逢伟大新时代,更需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加油干。翻开党史百年的红色激荡篇章,那些红色地标是最鲜明的历史见证。即日起,本报开设“百年奋斗史·硬核南通州——红色地标放光芒”专栏,围绕我区党史上的重要地标建筑,深入挖掘背后的革命历史和红色人物故事,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通州的奋斗历程,敬请关注。
日前,区委宣传部“百年奋斗史·硬核南通州”之“红色地标放光芒”融媒体新闻行动第一站走进二甲镇朱理治故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
红色档案
朱理治,原名朱铭勋,1907年生于南通县余西镇(今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1922年考入省立七中(今南通中学),1926年在高中二年级即以高中毕业同等学力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面对动荡黑暗的社会,朱理治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7年4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改名为理治,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土地革命战争中,朱理治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发展和巩固,为争取东北军,处理“西安事变”,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中,朱理治按照中央的部署,组织领导了中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和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工作。在他任行长的两年里,边区银行完成了由财政支付机关向新民主主义国家银行的历史性转变,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金融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解放战争中,朱理治奉命组建驻朝办事处东北军区后勤部,协助陈云接管沈阳,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的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
全国解放后,朱理治长期负责计划、物资、交通、财经等重要岗位工作,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海陆交通的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文化大革命”中,朱理治遭受迫害,恢复工作后又负责省、全国政协等有关工作。1978年4月9日朱理治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尽管朱理治一生历尽坎坷,但他义无反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思想上的坚定性和纯洁性。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一生,是刻苦勤奋、无私奉献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精神。
薪火相传
朱理治故居位于二甲镇余西社区,建于清末。房屋是简单的两间坐西向东的瓦屋和三间坐北朝南的正屋,门前一棵近百年历史的柿子树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在这一方红色初心开始的地方,这棵树成了朱理治赤子之心忠实的见证者。1989年6月10日,通州市人民政府将朱理治故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为缅怀朱理治同志,2008年,余西小学更名为通州市理治小学,通州撤市设区后,又更名为南通市通州区理治小学。2010年,理治小学与二甲小学合并组建南通市理治小学,成为江苏省第三所红军小学。学校着力打造红色德育品牌,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国史、军史教育。采访当天,理治小学的学生代表以诗歌《有一种幸福叫做怀念》致敬革命先烈(见上图,沈慧摄),现场像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鼓励着所有人秉承先烈的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革命战争时期,二甲还涌现出一批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牺牲。连日来,二甲镇踏寻先辈先烈足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推出“四个课堂”——名师讲堂、实境课堂、晨间课堂、田头课堂,“我们按照人人都是宣讲员的思路,成立了红领巾、红领军、巾帼红和青翎红宣讲队,让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红印二甲宣讲团代表虞朝晖说。
记者手记
沿着革命先烈的奋斗足迹,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征程,正是无数共产党人以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仰、豪迈的气概,撑起百年大党的铮铮脊梁,铺下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为后人擎起了一盏盏指路明灯。
作为中华儿女,传承弘扬红色精神重任在肩。我们要铭记峥嵘岁月,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传承革命星火,汲取奋进智慧和力量,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激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扛起时代担当。
记者 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