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4岁,家住十总镇张沙村。1956年7月,我靠着政府的助学金读完了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学校代课。1961年2月,我转为国家公办教师,吃上了“公家饭”。1966年10月,成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兴奋之余,我立志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好本职工作,一辈子稳住“铁饭碗”。
在我看来,入党是一件神圣的事,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85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将创作的视角对准了党和人民,创作出许多反映农村崭新面貌、老百姓喜爱的红色作品。
1998年,我退休了,但始终觉得党员的先锋模范本色不能丢,必须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传承好共产党人的奉献基因,为老百姓、为社会发挥余热。如今,耄耋之年的我眼不花、耳不聋,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仍然坚持每天看书和创作。2010年10月,我第一本反映乡土风韵的作品《留声》出炉,紧接着描写乡情民俗的《留痕》以及介绍江海地域风情的《通州三百六十行》等作品相继出版。我还撰写了许多地方史志文章,先后出版了通州记忆丛书“地名掌故”集、“民间歌谣”集等。
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36年的党龄……这组与众不同的数字,是我对文学创作与党的事业执着追求的见证。笔耕数十载,我以文学为媒,书写着新时代的赞歌,同时,作为一名老党员,我退而不休,以积极的作为回馈党的恩情。近日,我又创作了描述农家子弟励志成长的25万字作品《留言——谢谢爱我的人》,将于7月出版,为建党100周年送上一份“生日礼物”。
(殷秀才 口述 记者 曹抒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