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医生姚帅:用心倾听每一个生命

发布日期:2019-11-27 作者:钱向荣​ 阅读:947



11月23日及24日晚,央视《24小时》栏目连续报道了通州小伙子的故事,他把镜头对准患者和家属,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安抚他们焦虑和担忧的心绪,三年累计拍下一万多张“人在医院”肖像,他们有的满头银发、有的豆蔻年华、有的开怀大笑、有的悲伤哭泣……

这位小伙子不是专业摄影师,而是通州区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名普通的医生,他叫姚帅,今年刚满30岁。

把镜头对准病患,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记录

在区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十一病区,姚帅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这里住着的大多数都是老年患者,一部分高龄老人罹患癌症,几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偶然一次查房过程中,姚帅像往常一样同病人拉家常,听一位老人讲起自己年轻时挖运河的往事。老人说,当时还闹着饥荒,天寒地冻,他们赤着脚蹚水,下半身都冻麻木了,多年如一日不停地挖运河,结果落下了病根。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姚帅心想,为什么不去拍摄这些人呢?“每一位老人就是一部历史,值得去记录一下。”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

姚帅最喜欢的摄影师是吕楠。吕楠与精神病人同吃同住,拍摄出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这给了姚帅启发。他觉得,自己应该从生活中挖掘最具艺术性的东西,而不是专门去某个地方拍摄。而医院对他来说,那么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记录。终于在2016年8月,他决定开始拍摄《人在医院》系列摄影作品。

姚帅第一次拍摄的对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当时已病入膏肓,没过多久老人便离世了。姚帅带着这张照片出席了老人的葬礼,并将照片郑重地交给了老人的家人,这令他们激动万分又感激不已,对他们来说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慰藉?从那以后,每天下班后的拍摄就成了姚帅的习惯。他在一个闲置的房间里搭建了临时摄影棚,举起他的佳能5D3相机,和患者在那小小的一方空间内,隔着走廊的喧闹,陷入安静和沉思。

用交流抚慰伤痛,三年间打开400多人心结

姚帅的父亲是一名乙肝病患者,从小看着父亲看病求医,医生冷漠的态度让他立志长大后一定要给别人温暖。姚帅说,作为一名医生,他要诚恳地跟患者交流沟通。

对姚帅来说,与例行检查时格式化的问候相比,聆听患者的人生经历,让他们诉说心底的遗憾、发泄内心的愤懑,显得更有意义。姚帅随机挑选对象,每次拍照不超过3分钟,但在这之前,他会花很长时间和对方聊天。

他问癌症末期的病人,是否惧怕死亡和这辈子的遗憾事;问长期陪床的家属,有没有怨言;问老人这辈子最看重、最骄傲的事……

和患者聊完之后,姚帅会邀请他们站在摄影棚里拍张照,他们往往欣然应允。两年来,姚帅和406位病人及家属,交心对谈至少12180分钟,每位平均30分钟。身为一名85后年轻医生,姚帅正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医生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正如他所说,“如果有人因为自己的痛苦,向我伸出手的时候,我肯定会去拥抱他。我希望别人避免那份痛苦和无助。”而《人在医院》系列摄影作品,则可以理解为一位医生对病患的凝视。

以关爱治愈灵魂,暖心医生引来好评如潮

翻阅姚帅在医院拍摄的1万多张肖像,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清一色的黑白色系。有人觉得照片处理成黑白色,看着一点都不吉利,但姚帅有着自己的坚持。“我喜欢黑白,因为它更能凸显一个人的神态和内心真实的精神状态。如果增添了色彩,就会干扰这种感觉。牺牲色彩后,他们的肖像才可以被平等地展现出来。”

姚帅说,黑白照片上,他们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略微凌乱的发丝,甚至衣服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世间百态,人生况味,以医院为一个节点。”姚帅在自己的CNU(中国视觉联盟)博客里写道。他将拍摄的照片发在博客上,只用一张简单的照片和一段简单的文字,将这些故事用叙述的形式表达出来,让看的人自己去体会。

“很感激有这样一名医生,有血有肉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让我们开始珍视自己。”

“作为一名医生,在看惯生死后,再读这些文字,看这些照片,依旧流了泪。”

“每段人生都催人泪下!感恩,有姚医生这样的医者仁心!”

……

令姚帅意外的是,这些作品很快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网友们好评如潮,更吸引了腾讯、搜狐等媒体纷纷聚焦,点击量迅速超过10万。谈及未来的打算,姚帅坦言,拍摄肯定会继续下去,他希望通过举办展览或者以影集的方式将作品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姚帅的镜头将病人无处安放的情绪和来不及回头看就要匆忙遗落的人生放大,这样的时刻,既无奈又动人。在他看来,医学和摄影本质上都是对人的一种关怀。不过,医学是对人健康的尊重和生理上的维护,让患者能够更体面地生活,而摄影则客观地尊重人们的生活状态,两者都带有人文色彩,在这个维度上互相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