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7∶10,正在家吃中秋团圆饭的王建锋接到医院急诊室电话:一名82岁的女患者因胸痛一个半小时送院就医,期间晕厥两次,考虑是急性心肌梗死,呼叫胸痛中心会诊。
王建锋是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副主任医师。接到电话后,他立即放下碗筷匆匆赶往医院。和他一样的,还有其他医师、导管室护士、放射技师等。
经过会诊,老人确诊为急性下壁和右心室心肌梗塞。“考虑为右冠闭塞,同时合并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状态,对患者来讲这是致命的,只有开通血管才是唯一的希望。”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手术主刀医生陆袁洲说。于是,他们准备做急诊手术抢救病人。
其实,这个手术风险极大,因为患者年龄大、肺部有肿瘤,而且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定。刚上手术台,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心跳呼吸一下子全没有了,马上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心肺复苏、电除颤,患者终于出现微弱的呼吸和心跳,但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血压几乎测不到,也无法摸到大动脉搏动,医生只好凭着经验盲穿股动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然后进行急诊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多支血管严重狭窄伴钙化,其中粗大的右冠状动脉重度钙化,伴近端完全闭塞。陆袁洲说这是他从医以来急诊遇到过的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下钙化最严重的患者,没有之一。
医生界有句行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手术遇钙化。这是医生的噩梦。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却只是对视了一眼,接着忙碌。又室颤了!再电除颤!呼吸没了!心肺复苏!所有医护人员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患者仍意识不清醒,严重烦躁,护士不停拿药、配药、递器械,麻醉师去帮忙扶气管插管,技师则扶着病人手脚。而此时陆袁洲又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钙化太严重,只有0.014英寸粗细的导丝在血管里无法找到出口前行,平时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活儿,这次足足做了三四十分钟,导丝也换了3根,仅电除颤就做了6次。陆袁洲坦承,当时差点就要放弃了,不过想到如果放弃了,患者可能会随时撒手人间就又坚持下来。
这场一个多小时的“攻坚战”,作为手术助手的王建锋形容说,就好比在石头上找缝隙,还是闭着眼用线小心翼翼地去探。功夫不负有心人,陆袁洲最终在血管壁边上找到了一条只比导丝稍宽的缝隙,大家不禁欢呼了一声,此时穿着三十斤重防辐射铅衣的他们浑身都湿透了。
冠脉闭塞血管的血流畅通了,手术成功了,病人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此时,患者的子女还在从上海赶来的路上。
9月15日中午,已转入普通病房的患者在床上能自己翻身了,女儿季玉丽后怕地说:“真的太幸运了,要不是医生全力以赴,我妈这条命就没了。”女婿柴银宝则用“奇迹”来形容这台手术。其实,本没有奇迹,只是医者仁心,是他们最朴素的救助愿望创造了奇迹。